聚焦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型城市建设
——第三届终身教育上海论坛在华东师范大学召开
由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主办的“第三届终身教育上海论坛”2015年12月14至15日在华东师范大学召开。
上海市教委副主任袁雯和教育部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韩民到会致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学习研究所助理项目专家王默女士、韩国国家终身教育振兴院院长奇永花教授、丹麦罗斯基勒大学前校长海宁·奥利森(Henning S. Olesen)教授、上海市教委终身教育处庄俭处长,以及来自芬兰埃斯波市、宁波、成都、上海等城市的100多位专家、学者、社区工作者代表出席了本届论坛。
围绕“衡量学习型社会的建设成果”的主题,论坛代表就中国、丹麦、韩国、芬兰等国在学习型城市建设中的经验和成就展开了深入研讨与交流。论坛特别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习型城市关键特征的本土应用为背景,聚焦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型城市,探讨了衡量学习型城市建设成果的最新方法、测评工具与创新案例等,以期推进我国新一轮学习型城市的建设。
在论坛上,上海市教委副主任袁雯以“终身学习的制度创新——基于探索建立终身学习能力和需求监测评估制度的思考”为题做了首场主旨汇报,指出,上海在打造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过程中,要在建设与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基础上,强调终身学习制度创新,更好地满足终身学习需求和提升终身学习能力。建设开放性的市民能力和需求监测数据平台,则是推动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整体制度创新的战略举措。
王默女士认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建立的“学习型城市的关键特征”是指导各国、各地区学习型城市建设的重要行动指南,由于国家与地区的差异,其实施程度和具体举措也存在各自特色。为了监测与衡量世界范围内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成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今年评出了12个在学习型城市建设方面发展较好的城市,评选标准参照了城市的资源投入程度、项目内容、参与情况等方面。
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执行副院长黄健教授关注了中国学习型城市建设指标体系,提出要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设学习型城市的相关指标进行本土化分析,以便构建更能体现我国学习型城市特色的评价指标体系。在评价指标体系的运用过程中,黄教授领衔的课题组选取了2013年学习型城市建设数据较为完整的城市进行数据分析,以检验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实际效果。最终的城市指数研究结果不久将正式发布。
海宁·奥利森教授提出,终身学习旨在激发个人的潜能,为其胜任力、知识和技能的发展提供资源。在此基础上,衡量学习型城市建设成果的标准也应该与提升城市居民与学习者的生活指数和促进个人发展密切相关。而在韩国,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增长、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建设学习型城市提出了迫切需求。为了更好了解学习型城市建设过程中的组织机构、内容项目、执行体系等措施的有效性,韩国依据相关标准,对学习型城市的建设过程进行监管并提供咨询,并对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成效进行了评估。
在本次论坛上,作为上海市友好合作城市的芬兰埃斯波市以及我国的成都、宁波、上海的杨浦区和徐汇区等城区,分别介绍了各自在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制度化和实践活动方面的特色、成果和经验。
此次论坛展现了国际领域学习型城市建设取得的可喜成效,对于实现我国学习型社会建设目标,丰富学习型社会理论研究,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实践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