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指导
  • |
  • 中国成人教育协会主办

让“工匠精神”在职教中“扎根”

来源: 来宾日报    发布时间:2016年05月17日

  □廖松

  近日,来宾职业教育中心学校、来宾市卫校、桂林航天工业学院来宾校区响应国家和自治区对“职业教育活动周”的号召,组织学生走上街头,向市民展示来宾职业教育的特色和成果。此次活动包括街舞表演、轮滑表演、家用电器维修、电动自行车维修、果蔬雕刻技艺展示,还将向广大市民及中小学生开放校园、实训基地,开展职业体验、“职业教育进社区”为民服务活动。(5月11日《来宾晚刊》)

  俗话说得好:“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的今天,拥有先进的人才,就等于拥有了第一生产力。对国家而言,科学技术是改变国家命运、开创美好未来、创造幸福生活必须依靠的强大力量;对个人而言,有一技之长,工作起来也就如鱼得水。为此,大批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的科技人才已成为全社会的迫切需求,而这类人才的培养,很大程度依靠职业教育。

  但长期以来,社会对职业教育存有明显偏见,认为没有出息、考不上大学的孩子才去读职业学校,职业学校被“妖魔化”甚至被“贬低化”。孩子在职业学校念书本是一件幸事,却每每在亲朋好友面前觉得羞愧,甚至难以启齿。读职校在部分人眼中,几乎就是“失败”的代名词。不仅职校学生如此,职校教师也承受着各方面的舆论压力。于是,一些职业学校教育开始出现偏差,从教书育人转成片面追求升学率和保证就业率,没有了教育的纯粹,掺杂进太多的个人功利和政绩,也就造成职业信念、技术和人才等诸多优秀元素的缺失,影响了“工匠精神”的培养和社会的发展。

  职校如何培养“工匠精神”,成为破解职校难题的重中之重。

  一要“工匠精神”文化有效融入校园文化,让“工匠精神”在校园中积淀。二要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强化问题导向、实践导向、需求导向,将“工匠精神”充分地渗透到专业课程教学和实训教学中,并通过深层次的校企合作、产教结合,让学生走到企业当中体验职业文化,锻造“工匠精神”。三要企业转变自身的观念,主动革新,积极培育企业的“工匠精神”,致力于品牌打造。四是政府加强顶层设计,探索职业教育新模式,培育善于创新的综合技术人才。

  更重要的一点,要让社会认可职业教育,在全社会营造尊重职业、尊重劳动的良好氛围,让工匠受到尊重,体面工作,成为科技时代人们心目中的“偶像”。唯有如此,方才能培育出千千万万的“大国工匠”,造福人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