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职业教育难点 添力现代农业发展



核心提示
在2014年由教育部主办的“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评选中,重庆三峡职业学院一举成为全国就业50强典型经验高校。
作为我市唯一入选的高职院校,其在2007年就成为全市首批教育部单独招生试点院校,2013年通过重庆市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验收,先后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1项,重庆市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重庆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学生连续4年参加全国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大赛荣获一等奖5项、二等奖14项等殊荣。其中,农业类项目占获奖总数的95%。
学院位于三峡库区腹心、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的万州,建校伊始,学院党委就立足高技能人才培养,担负起立足三峡、服务库区、服务三农的历史使命与责任,以魄力、恒心与行动不断破解现代农业职业教育的一个又一个难点。
难点1
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不仅影响教育教学改革、学生的就业,更关系到学院的生存与发展。专业设置如何与社会需求联系更加紧密?在调整中怎样避免过于频繁?如何将专业做专做精?
念好“农”字经, 突破办学“瓶颈期”
纵观全市,以涉农专业为特色的高职院校只有重庆三峡职业学院这一所,学院近8000人的在校生中,有超过一半的学生在就读涉农专业。
难以想象的是,在学院成立前后,全国正面临着农业职业教育的低谷期。为了维持“生存”,各地的农业职业院校都在实施“去农化”办学,至2007年学院仅剩2个纯农、2个涉农专业。
专业设置同质化、生源不稳定、在办学定位上摇摆不定等问题凸显,严重影响了学院的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质量。学院发展何去何从?
随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学院党委书记陈章、院长杨和平带领党政领导班子主动出击,理性思考,通过市场调研和科学论证,最终确定了立足三峡库区,坚持以“服务三峡”、“服务‘三农、“服务现代农业”为办学宗旨,走以现代农业为办学特色的科学发展道路。
按照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技术要求,学院以主动的姿态对传统农业类专业进行了调整改造,将分布于11个专业大类的36个专业聚焦于现代农业。
为将专业做专、做精,学院建起对接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农业产业和生态产业的农产品生产技术、生态产品生产和保护技术、畜禽产品生产技术三大核心专业群,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装备技术、现代农业信息技术、现代农业经营管理与服务三大主体专业群,培养现代农业技术技能型人才、经营管理人才。
2015年,学院紧贴产业发展和教育部最新文件精神,主动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将现有36个专业调整为32个,使培养现代农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的主线更加凸显。
近年来,学院共建设中央财政支持的重点专业4个、市级重点专业4个,市级精品资源共享课4门,开发出版项目课程或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48门。专业建设实现了一个集中和一个转变:即专业布局结构由分散向围绕现代农业集中;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技术技能转变。
专业的发展让人才培养更加“对口”,如畜牧兽医专业学生就业率达100%,企业用人满意度提高了9个百分点达到95%;园林技术专业竞争力在我市高职院校同类专业中排名第一;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双证获取率100%;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毕业生就业率98.96%,用人单位满意度达到92.75%……
随着各专业的强势崛起,三峡职业学院的人才培养已经驶上快车道。
难点2
随着职业教育发展形势向好,不少院校相继出现师资队伍“拖后腿”的现象,特别是随着职业教育逐渐走向内涵发展,师资水平的高低也直接关系着学院的发展,怎样才能在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双师型教师低于实际需求等问题中突围呢?
搭好“人才梯”,
培养库区“好教师”
都说师资队伍建设难,在库区搞师资队伍建设与培养更是难上加难。
2003年建校初期,学院只有1名教师是硕士学历,很多人才不愿意来库区。一所高职学院如果要发展,没有强而有力的师资队伍怎么能行?
因此,学院决定走“自培人才”的道路。
通过创新实施“四化两双、四大工程”战略,学院先后组织干部和教师参加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培训,还远赴新加坡、德国、澳大利亚、奥地利考察学习,457人次参加国家培训基地培训、100%的专业课教师每年在假期中定期下企业实践锻炼,教师职业教育能力得以提升。
近年来,学院共培养出教授24名、副教授等副高级职称80人、硕博士研究生130余人、校内专业带头人29人、聘请和培养校外专业带头人4人,双师素质比例平均达到92.8%,培育出市级教学团队2个、院级教学团队4个,4个重点建设专业的专业教师100%具有企业实践锻炼经验。
高学历人才从1到130人、教授从0到24人的转变,无不彰显出三峡职业学院的办学智慧。
近年来,学院教学团队获得62项专利、35项研发及推广科技项目、24项结题省级教改项目、59部自编教材……这些数字无不透视出教学团队的实力。学院院长杨和平教授、谢必武教授还分别荣获全国第四届黄炎培杰出校长奖和杰出教师奖,培养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国家技能大赛一等奖优秀指导教师、全国农业职业教育教学名师、重庆市中青年突出贡献专家等8人,一大批科技专家和技术能手涌现为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保障。
难点3
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最典型的办学模式,工学结合更是职业院校颇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方式。但目前很多院校在办学过程中都存在校企合作模式单一、合作层次较浅的问题。怎样才能突破局限,构建多元紧密合作关系,使“产学研”真正落到实处呢?
铺好“校企路”,
构建人才培养大平台
要实现对外深度合作,必须首先做足“内功”,首当其冲的就是校内实训基地和实训室的建设。
学院已建成1.55万平方米的综合实训大楼和校内实训基地10个,其中国家级实训基地3个、市级实训基地2个,校内实训场所建筑面积5.36万平方米,实训中心94个,设备总数2070台、价值6288万元,较好地满足了人才培养的要求。同时,学院还分类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建成产教“深度融合型”校外实训基地31家,“紧密型”74家,“一般型”117家。
坚持立足行业企业,三峡职业学院还加强与政府、行业、企业紧密合作,政校企联姻,开展集团化办学,构建和完善人才培养的大平台。
2011年9月由学院牵头,15所中高职院校组建的三峡库区职教集团正式成立,通过深化院、校、地三方联动开展招生就业、专业、课程、师资、实训和继续教育的合作,实现“六位一体”的中高职衔接集团化办学。
同时,学院还加强政校企三方合作,先后与巫溪、梁平等区县开展县校合作,与重庆万州渝东开发区探索了园校互动办学模式改革,与重庆市农委合作制定和实施了“农机高端应用人才培养星火计划”,与巫溪县共同成立了“食用菌研究所”、“畜牧兽医研究所”,与大山农业科技公司联合成立了“万州古红桔研究所”。
借助集团企业订单培养,学院形成校企深度融合办学机制。学院先后与扬翔集团、大北农集团、海南正业、卡夫食品等多家国内知名企业合作,先后组建了6届“扬翔班”、2届“大北农班”、7届“海南正业班”等校企合作一体化平台,与企业共同探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并一起进行质量管理考评。
基于集团化的重大战略实施,重庆三峡职业学院组建优秀团队开展了《三峡库区中高职衔接“三方联动”模式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该教学成果荣获重庆市2013年教学成果一等奖,2014年获教育部教学成果二等奖。
难点4
职业教育是技能教育,那么培养出技术技能型人才就是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了吗?面对生源复杂、学生素质良莠不齐等现实问题,如何真正践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让职教教育更有内涵呢?
栽好“美德树”, 塑魂立根强素质
学生每年参加全国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大赛均能荣获一等奖,足见重庆三峡职业学院在学生技能培养方面可谓是下足了功夫。
学院党委认为:职业教育要更加重视“立德树人”这一育人根本,要更加重视学生职业精神和人文素质的培养,要让他们成为真正的人而非机器。
为此,学院在建立院、市、国家三级技能大赛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创业大赛、职业体验、“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等举措,推进学生创新与职业能力培养。通过各种竞赛和社会实践资源平台,引导和提高师生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在课程上,学院各专业结合学科特点开设了公共关系、社交礼仪、心理健康教育课等,选修课数量也不断增多,内容更加丰富和实效,此外先进文化、企业文化、产业文化也走进了课堂。
在活动上,学院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广泛推进青年学生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同时实施“124500”素质提升工程(即1个论坛、2个科技创新杯、4项志愿服务活动、5个素质拓展节、10个主题月和10个活动周活动),打造独具特色的学生活动品牌,并创新开展学生社团品牌活动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值得一提的是,三峡职业学院还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学农、爱农、务农”的精神,特别是暑期的“三下乡”活动已成为库区有口皆碑的品牌活动,学生走村串户传授农户知识,还走访调研农企为他们出谋划策……
学生专业素养和职业素养的双向提升让教育显得更具内涵,更有高度。
近年来,学院先后荣获重庆市学生工作先进集体、重庆市五四红旗团委、重庆市共青团工作先进集体、全国三下乡先进团队等市级以上荣誉38项,文体活动获国家级单奖项奖57个、市级以上单项奖376个。
链接
●“创业一条街”把创新创业写在实践中
在三峡职业学院的校园里有一条魅力十足的“创业街”。学生自己在这里开门市、做生意,有的建立了宠物医院,有的做起了物流,搞得有模有样。
为扶持学生创业,学院在经费及用地较为紧张的情况下依然“任性”地投入50余万元建成9503平方米集企业办公、创客聚集、商务洽谈、会议交流于一体的绿叶众创空间和3500平方米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将临街21个门面共计1000平方米拿出来,通过零租金的方式对大学生开展创业帮扶,仅2013年就有15名毕业生走上成功创业之路。目前入驻创业实体店15个、创新创业项目121个、成功孵化典型25个,入住创客148人,孵化服务效果明显。
由2008级园林专业学生李上国创办的的卓上农业科技有限公司、2012级畜牧兽医专业学生冯锋创办的重庆市凤轩农业有限公司已分别在天津、上海两地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上市;2010级食品加工专业学生石桂霜创办的长寿鱼面品牌等已成为该校学生创业励志的成功典范。
学院成功申报获得2015年重庆市首批示范性众创空间科委和教委2块授牌,先后被授予“重庆市职业教育工作先进单位”、“重庆市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重庆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创新奖”等诸多荣誉。
●开创全国首个“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训
2011年,三峡职业学院与万州区农委、万州区农业职业经理人促进会、万州40余家区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和示范专业合作社联合发起并实施了全国首个“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训,成为唯一的培训基地。
如此创新并有高度的行动引来了多方好评,在农业部和人社部的组织领导下,学院还牵头制定了全国“农业职业经理人职业标准”。也正因为此,“农业职业经理人”作为一个新兴职业已纳入2015年全国的新职业颁布。
利用自身专业优势服务库区经济发展,一直以来都是重庆三峡职业学院的一大使命。据了解,学院主动适应三峡库区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将服务“三农”从分散转变到集约集中、从服务农户转移到服务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将产业技术服务从跟随保养型转移到开发、引领产业发展型。
●服务库区,让移民子女有学上、上好学
在每年的单招中,重庆三峡职业学院把招生指标中相当的一部分专门留给了移民子女,让他们就在家门口享受优质的职业教育。不仅如此,学院还进行了关于三峡移民高职学历教育资助政策的课题研究,次年就在市教委、市移民局、市财政局联合下发的《重庆市三峡移民高等职业教育助学金管理办法》中采纳,给就读市内高职的移民学生每人补助3000元。
事实上,学院服务库区的“民生行动”还有很多,近年来共完成了现代农业项目规划6个、产业基地服务6个、承担应用技术课题研究10项……为实现库区移民百姓创富增收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撑。
值得一提的是,学院承担的三峡移民后期扶持基金项目《优质林果蔬菜种苗脱毒快繁基地建设》发展了优质脱毒林果蔬菜5000余亩,移民间接受益近6000余万元;猕猴桃溃疡病防治技术服务挽回经济效益近10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