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华:教育戏剧是艺术更是教育
教育戏剧和戏剧教育是两条平行线
大概在10年前,教育戏剧还仅仅停留在戏剧表演和戏剧创作的层面上,而不是应用于教学。后来,大家就发现教育戏剧和戏剧教育是两条平行线,有着不同的概念。戏剧教育的课程,目的不是为了表演,只是用戏剧的方式代入,让孩子们快乐的学习。孩子是比较主动的,过程中要不断的接受挑战,解决问题、思考,参与协作,要培养孩子的这些能力,把戏剧作为工具运用到课程教学中,就可以达到教学的目的,历史、社会、语文、英语,哪怕是数学,像线条、形状都可以跟戏剧连接,老师要有概念,现在在一些学校教学中很多老师字在做,例如学习语文的时候代入戏剧,目前还不是很系统、很有步骤,但只要老师愿意做,就是迈入门槛的必要条件。
教育方法 没有一定之规
每个专家都有自己的一套方式,这些方式不是在立门派,如果可以融汇贯通就会更好。当然,每个门派都有着重点,有的着重于过程,有人着重于思考,有人着重游戏带领方式等等。本次研讨会力度很大,因为都各门各派的专家,重点是要挑选适合自己的切入点。不断学习各种领域的东西,幼教领域,教育领域,戏剧领域等等,将这些揉在一起,这个揉的过程就是艺术发酵的过程。
戏剧教育 老师依然是实践的主体
在戏剧教育的实践团队中,多数来自中戏、北影、广电、北舞等专业院校,他们现在逐步的在接触教育戏剧,学艺术的开始学习教育,学习教育的开始学习艺术,都是相互学习融合。如果问演员和老师哪个更适合做戏剧教育,答案可能是做幼教跟学前教育的更加适合做戏剧教育,就像王添强老师说的,戏剧的门槛很低,进去很深。一旦进入这个门槛后,他们会很享受。教育是有要求的,比如:师德,教学成绩,教学步骤,指导语等等,如果选演员来做戏剧教育的话,他们就需要花很多时间去练习教育知识。
对于老师来说,学戏剧是一个开发的过程,对于学戏剧的来学教育是一个收的过程,学会整理的过程,因为戏剧老师更多的是会享受过程,但对于教学目标来讲并不明确,毕竟教学不是他们的专业,除非他们是从事艺术教学,比如音乐教学、美术教学等,才会涉猎到教学,否则他们就是自我完成。当一个演员要变成一个老师的时候,需要学习的东西就会很多。所以,两个交流是最好的,一个团队里有学教育的也有学艺术的,两个融合起来才是最好的。
看戏陪伴是回归召唤内心中的“孩子”
家长陪孩子看戏,应该召唤内心的孩子出来,跟着孩子一起享受戏剧,而不是在低头玩手机。儿童剧努力让孩子和家长都感觉好看,而不是让家长感觉儿童剧就是浅显的,就是糊弄小孩的非常重要。其实小孩都有一个“老灵魂”,随着这个孩子的长大这个“灵魂”就跑掉了。就像小时候,我们有很多想法,总觉得大人不理解,当我们长大以后却发现那种很多想法涌现的感觉再也找不到了,所以,家长也需要常常去召唤自己内心的那个小孩,每当玩游戏的时候,那个内在的小孩就会出来。
嘉宾介绍:李明华
现任北京动动鞋子儿童剧团团长、台北鞋子儿童实验剧团团长、天津师大学前教育客座教授以及上海星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常务董事。李明华硕士毕业于台东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所。其于1990至2015年间先后担任过戏剧教师、编剧、导演、制作人、台北鞋子儿童实验剧团团长和艺术总监以及北京动动鞋子儿童剧团团长。其著作主要有《偶的天堂》(成长出版社)以及获奖剧本《从前从前天很矮》(2006)、《木偶的三滴泪》(2007) 、《古董店的幸福时光》(2008)和《胡杨树的天空》(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