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指导
  • |
  • 中国成人教育协会主办

模式创新,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来源: 新华日报    发布时间:2016年11月25日

  近日,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联合苏州博思堂地产综合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了“博思堂营销学院”。企业学院的成立,意味着校企合作方式全面升级,拓展到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资源建设、双师型教师培养等多个方面。

  成立企业学院是苏工院创新教育平台培养高技能复合型人才的缩影。“作为一所扎根苏州的高职院校,我们要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苏工院党委书记薛峰介绍,苏工院依托苏州制造业发达的优势,采取多种合作形式推进校企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至今已经积累了上千家校企合作单位。

  企业学院让校企形成价值链

  这段时间,来自苏工院精密制造工程系数控专业大三学生高睿杰,一刻不停忙着攻关昂拓科技苏州有限公司的一款新产品。自从去年5月,他所在的专业与这家公司合作成立“昂拓精密制造学院”,高睿杰已经参与过6款新产品的研发,成为一名实战经验丰富的在校生。“原以为到企业实习会从边缘岗位开始,没想到一下子接触到了核心任务。”

  高睿杰的专业指导老师顾昂滔认为,校企合作最怕流于形式,学校热心、学生被动、企业冷淡,要推动深入合作,就要调动学校、学生、企业三方的积极性,通过新产品开发这样的科研合作,即可以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又对企业带来切实的收获。合作一年多,公司负责人多次感慨,苏工院已经成为昂拓强劲的“人才智库”。

  苏工院教务处处长苏霄飞告诉记者,学院从2012年开始拓展“企业大学”内涵,创建“以企业名称命名”的企业学院,与区域内的创元集团、亨通集团合作成立“创元学院”“亨通学院”等“战略合作型”企业学院、七个系(院)分别建立了七个“伙伴合作型”二级企业学院、各专业也相继建立专业对口的“技术合作型”三级企业学院,形成了点、线、面立体化体系。

  企业学院让校企关系亲密得好似一家人,双方共同培养人才、研发新品、申报科研项目和技术专利。据统计,2012年到2015年,苏工院联合企业共成立了5个科研团队,“企业学院”共获得专利授权165项。

  学徒制让“工匠精神”根植于心

  “参加‘博世班’,我们不仅能学到机电一体化专业知识,还提前感受到了德企细致与严谨的企业文化,对个人能力提升非常有帮助。”这是苏工院学生孙钰坤在“博世班”学习以来的最大感受。

  “博世班”由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博世汽车(苏州)有限公司、德国商会三方合作推出的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也是德国博世学徒制在国内的一次“试水”。博世学徒制起源于德国,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在全球累计培养学徒10万人。去年,博世在经过多方考察后,向苏工院抛来了橄榄枝。

  现在,“孙钰坤们”已经习惯了在学校和企业两头跑。他们配备两位导师,一位教习理论知识,一位是博世公司的实践指导老师。日常学习中,有六成时间在学徒中心,四成时间在学校学习理论。

  “这是一种‘打包式’的全新培养模式,与普通校企合作最大的不同是更具系统性和专业性,企业也会承担更多的责任。”苏工院机电工程系教师吕亚男告诉记者,博世班实行3年淘汰制,但一旦通过相关认证考试,取得学校毕业证书和学历的同时,还可获得德国工商大会颁发的德国专业技能技师证书。

  “这是学校与博世公司、德国工商大会三方合力打造的具有‘工匠精神’的现代学徒的一种有益探索。”苏工院院长苏益南介绍,“博世班”的培养模式与理念将在全校专业实践性强的院系复制,期望培养更多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

  冠名班“粘合”校企共同需求

  劳士领班、苏净班……在苏工院,每个班级除了常规的班级名,都有类似这样的企业名。学校还为每个冠名班布置了企业文化展示墙。到今年9月,苏工院全院三届186个班级全部实现由合作企业冠名。

  记者还了解到,冠名班不是仅仅冠个名而已。班级冠上企业名后,除了原有的辅导员,还会有一名企业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担任的兼职班主任。班级与企业之间经常开展交流活动,既有“师徒见面会”、企业班会、专业趋势及职业规划讲座等专题交流,也有篮球邀请赛、羽毛球对抗赛等体育竞技类活动,还组织学生参加企业开放日、企业识岗等特色活动。

  “这种冠名班的育人方式,就是希望新生一进校就与有关的企业熟悉起来,互相培养好感,以便将来谈婚论嫁,同时利用企业资源,提高技术人才的培养质量。”苏工院校企合作与就业工作处处长王震认为,要想让培养的学生“适销对路”,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将企业文化引入校园文化,给学生最直接的专业文化熏陶浸润,最终让校企联手培养人才落到实处。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