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大学如何发展 各分院建议建立师资库
杭州网讯“市民始终是城市的主体,市民的素质决定着城市的品质。”这是杭州市委副书记、市长邵占维在调研市民大学时发出的感慨。新的一年,如何让市民大学真正深入基层群众生活、提高市民文化科学水平、建立正确和谐的公民道德价值观,今天下午杭州市文明办等相关单位共同召开2012年杭州市民大学工作座谈会,就2012年市民大学工作方向和建设进行了深入交流。
座谈会上,来自杭州各个区县市的代表就各区县开展的市民大学建设情况作了简单汇报,在汇报的同时各代表也提出了新一年的工作任务和要求,并就目前市民大学存在的问题作了详细讨论。
问题一:市民大学里,究竟有多少人真正愿意学?这些愿意学的人又乐意学些什么?
来自萧山区的发言代表在座谈会上指出,到目前为止萧山区已建成一批农家书屋,同时在区公共图书馆服务连锁体系各分馆间,以及杭州地区各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点间均实行通借通还。也就是说,只要读者持有一张“一证通”借书卡后,就可以免费“借遍”萧山,并且在杭州地区的图书馆,也同样通用。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农家书屋的建立似乎还不能完全满足萧山市民的需求。市民愿意走进书屋静下心来看书,提升知识文化技能,但是如何保证农家书屋的书籍切实符合市民要求、中老年人的阅读能力与青少年的阅读能力是否应该做一个区分、究竟有多少人愿意学、学些什么……这些问题都将成为萧山区建设市民大学首要完成的工作之一。
市民大学的推出旨在惠民利民,把握好市民大学建设的宗旨,将好的学习方法、学习场所真正办到市民身边,让市民愿意学的同时,有地方可以学,这才是市民大学作为惠民工程的成功体现。
问题二、师资力量日显薄弱,能否建立师资库供各个分院挑选?
来自市民大学各个分院的发言代表提出,市民大学走过的这几年,为基层街道、党政机关培养了不少专业型人才,但是随着专业的逐步细化、现实要求的增加,目前市民大学各个分院的师资力量日显薄弱。很多专业领域的教师甚至出现了空缺的局面。
各分院提出能否建立统一的师资库,各个分院根据教学要求上报,在师资库中选出符合要求的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新闻背景
杭州市民大学
杭州市民大学的前身是杭州市市民学校。2004年初,市文明委为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提高市民文明素质,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建立了杭州市市民学校,对市民开展时事政治、思想道德、法律法规、文明礼仪、科技文化等方面的教育培训。2008年,市文明委为进一步加强是市民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理顺市民教育组织网络,在杭州市市民学校的基础上成立了杭州市民大学。
市民大学目前已建有区、县(市)分院13所,全市84个街道、931个社区分别建立了市民学校,并且在外来务工人员相对集中的行业开办市民大学分院。以网络、电视台、报纸等媒介为平台,开设“市民大学堂”的专栏、网页、节目等。
市民大学的访谈式、引导式教学,其中的许多内容已经为市民群众所关注,如邀请王蒙、刘梦溪、余秋雨、陈祖芬、于华、麦家、舒乙等国内文化名人为市民授课,让市民近距离感受文化名人的风采,同时,市民大学开展的系列传统文化讲座也深受市民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