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指导
  • |
  • 中国成人教育协会主办

媒体活动与城市公共空间的深度融合

——以鲁中晨报市民大学为例

作者:刘成广   来源: 鲁中晨报    发布时间:2015年06月18日

  目前,由于电视、广播、网络以及手机的影响,平面媒体在传播新闻信息方面保持的优势地位受到很大冲击。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按照受众细分、新闻接近性原理以及差异化竞争等原则,获得稳定的目标读者群和更多的新闻信息资源,成为平面媒体,特别是都市生活类报纸最近几年刻意追求的一个目标。

  达成这些目标的手段之一,是媒体尤其是平面媒体举办的一系列活动。这些活动有大有小,参差不齐,效果也各不相同。事实上,媒体是作为社会的一个公共空间存在的。它是一种“软空间”。这种“软空间”的作用之一,是对钢筋水泥下的城市“硬空间”作一种修正,使人们能够在互不相通的城市格局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和谐的人际网络。而媒体活动,对这种公共空间的融合正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促进作用。

  鲁中晨报创办的晨报市民大学,是鲁中晨报面对淄博地区媒体之间激烈竞争在拓宽新闻资源上的一个创新,也是平面媒体社区新闻报道由平面化向立体化延伸的一个尝试;同时,它对城市公共空间的深度融合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

  创办晨报市民大学,是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虑:

  首先,城市社区的快速发展,为媒体提供了大量的新闻信息资源。随着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的发展,城市社区作为最小的社会构成单元,所承担的社会功能和职能得到了空前强化。社区在城市当中所处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已经成为沟通居民和居民之间,居民和政府部门之间,居民和城市之间不可或缺的桥梁和纽带。淄博市作为较大的城市,城市社区建设在最近几年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中心城区拥有大小社区70多个,其中城居30个,村居40个。

  城市社区功能的完善,职能的加强,为各类媒体提供了广泛的新闻信息资源。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国内一些都市类媒体就已经认识到了这种变化,并且纷纷做出相应举动。有的开设专门的社区新闻版,有的开设专栏,甚至个别媒体直接把报纸定位为社区居民服务。《东方新报》的口号是:湖南第一家社区报。

  2004 年12月,为了应对资金紧张问题,突破激烈的竞争态势,《东方新报》决定改版、走差异化路线,提出要做“贴近读者的社区报”。总编梁勤俭表示,“新报将立足于为市民和社区服务,通过市民化视角实现新闻报道的最佳影响力、亲和力,深入以社区为重心的千家万户。这个定位,既是差异化竞争的需要,也是针对潜在的市场做出的决定。”为了与“社区报”的定位契合,《东方新报》在常规的新闻版面之外,将A叠设置为社区读本,设置的版面多达16版,并在版名上全部冠以 “社区”二字,如社区声音、社区关注、社区调查、社区要闻等。据称改版后的《东方新报》发行量上升,于2005年1月公证为11万份。

  鲁中晨报作为大众报业集团主办的一张省级地域性生活类报纸,从1999年7月1日创刊以来,就一直尝试着在社区新闻采写报道方面有所突破。创刊初期,我们设置了热线版。通过热线及时了解百姓的呼声,反映百姓呼声。2002年,根据淄博市社区发展的状况和读者的需求,我们专门开设了社区新闻版,每周一、三、五固定出版。随后,为加强社区新闻报道的力度,我们又举行了记者进社区活动,30多名记者深入中心城区的各个社区,长期受聘担任社区主任助理。通过记者进社区活动的开展,晨报与社区居民之间的关系日渐亲密,增强了读者对报纸的亲和力。同时,记者在同居民和社区的沟通联系当中还获得了大量鲜活的新闻资源,为做好社区新闻报道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但随着社区的不断发展,以及读者阅读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前期开设社区新闻版面和开展记者进社区活动,已经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在记者与社区的长期接触过程中,我们发现,社区居民除了希望能够通过报纸把他们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反映出去以外,还需要媒体能够提供更多的生活信息和实用信息。但由于受版面的限制,报纸不可能把所有居民需要的信息都刊登在报纸上。2005年4月9日,经过充分调研,鲁中晨报率先在省内媒体中创办了晨报市民大学。晨报市民大学以报纸为依托,吸收政府职能部门和社会团体加入讲习团,定期深入社区进行授课,同时还采取实战演习和居民互动的方式,给社区居民提供了更多报纸上无法体现的实用信息。晨报市民大学的创办,实现了平面媒体在社区新闻报道方面向立体化方向延伸的目标。改变了原来由读者反映问题到记者采访再通过报纸报道的平面化模式,实现了报纸—记者—读者—有关单位立体化沟通模式。把平时需要通过报纸传递给读者的一些信息,变成和读者随时的互动,面对面地传递给读者。

  其次,从兴趣学的层面讲,晨报市民大学的创办,满足了不同读者的兴趣需求。人第一关心的是身边事。根据新闻接近性原理,新闻兴趣与地理距离成反比。也就是说,读者对本地新闻的兴趣大于外地,对国内新闻的兴趣大于国外,人们最为关注的还是眼皮底下发生的事。因此越是区域化地方化的报纸,越是与读者生活接近的报纸,就越容易受到读者的欢迎。晨报市民大学的创办,在客观上强化了对本地新闻的报道,在记者、读者、居民以及相关部门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中,我们获取了更多读者最关心的信息和最关心的话题,有些通过定期讲课的形式及时传递给读者,对于一些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的问题,还通过报纸的报道让更多读者获得“知情权”。

  再次,从读者需要的角度讲,在过去的时间里,都市类报纸对政策方面的报道过多,而对百姓身边事或多或少地忽略了,其实百姓更关心的是政策的落实。读者对报纸的满意度取决于报纸对读者需要的满足度,虽然,法制、财经、要闻等其它各版内容也是读者需要的,但它们不能取代社区新闻。根据差异化竞争策略和受众细分的原则,鲁中晨报做社区新闻就是要尽量满足每个读者的需要。这也体现了媒体的地域色彩愈来愈鲜明,分层受众的趋势愈来愈明显,“传”与“受”的互动愈来愈成为一种必需。

  最后,从鲁中晨报的人员机制看,年轻化的记者队伍决定了我们做社区新闻的必然性。目前晨报的记者平均年龄在25岁左右,这些年轻人大多在淄博地区初为记者,因此,自己身边方圆5公里内的新闻是他们的生命线。由此诞生了一类新型的记者群体即社区记者。社区记者,这是在新闻工作中一个全新的记者岗位,他的职能是加强底端新闻采集、弥补跑口记者对下层新闻覆盖力的不足。他的报道应该是这个城市最贴近、最鲜活的。他的名字可以进入这个社区家庭的电话薄。

  二

  应该说,晨报市民大学的创办具有一个双向的意义。从晨报这个维度而言,创办市民大学的初衷是贴近生活、贴近百姓,带动晨报社区新闻的质量提升;从社区的角度看,它从客观上促进了社区的融合。而这种融合,是对“深度城市化”的一种促进。什么是“深度城市化”?北京大学郑也夫教授说得十分到位:“如果很善于同化外来的因素,久而久之这个城市将变得很可爱。可爱不能用GDP来衡量,但可爱比GDP更要紧,我认为这是一个城市最高的目标。”简而言之,浅层城市化的含义是“非农”,以前是农民,现在不务农了,进了城,做工商;而深层次的城市化,则是他们“接受了、同化于城市的生活方式”,和城市融合为一体,和谐相处。

  郑也夫教授认为,第一代移民是无法完成“深度城市化”这个过程的。“他们能到这里来打工,但不太可能学会城市的生活方式。这个课题要交给他儿子去慢慢学会,因为他的儿子是在这里长大的。如果第二代移民都完全同化于城市的生活方式,和城市的人融为一体,城市的人就不会觉得这些人不懂城市秩序,不守交通规则,不讲卫生了。但这种可能性也不是说一定能实现。”

  为了实现城市的这种深度融合,美国的做法是:政府派大客车每天把黑人的孩子接到白人居住区的学校上学,或者把一些白人孩子接到黑人居住区去上学。目的,是防止城市出现明显的“黑白”界线。

  在中国,很多城市发展速度很快,外来人口剧增,外来人口与原住居民之间,往往形成很强的隔阂状态。媒体举办的邻居节、市民大学等活动,恰恰提供了一个平台,

  晨报市民大学创办以来,受到了社区居民的普遍欢迎,目前,直接参加活动的社区居民人数已经达到2万余人次,间接带动人数在6万人左右。

  三

  晨报市民大学的创办一方面促进了社区的融合,另一方面,也为社区新闻在内容选择上开辟了新途径。近10年来,各项统计显示,西方发达国家新闻报道呈现三大趋势为:即,硬新闻的比例下降,软新闻大幅上升;国际新闻比例下降,地方新闻大幅上升;重大新闻比例下降,而贴近平民生活的亲近新闻上升。亲近性就是关注普通人每日生活中的琐事,不平凡经历的记录。

  鲁中晨报的社区新闻就是植根于普通百姓的身边事,报道社区居民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小区脏了,居民投诉;交通不便(做现场调查);楼道里的噪音扰民、养宠物带来的问题;居民家里有蛇等社区的生活、社区的故事。归纳起来,主要有四大卖点:要紧性、参考性、感人性、趣味性。

  (一)贴近生活的要紧事。重要性历来是新闻最大的价值所在,事关老百姓吃穿住用行等方面的事就是社区新闻的要紧事,鲁中晨报从不敢忽视。《鲁中晨报》从创刊初期一直开设的“晨报帮你办”栏目,目前已经做了6年多。6年多来,我们刊发了数百篇报道,每一篇稿件都是记者对社区居民要紧事的关注。由于栏目办到了社区居民心里,以致一些读者现在这样评价晨报:有时候遇到问题时,给晨报打一个电话问题就能解决。英国剧作家汤姆•斯托帕德说:“如果你的目标是改变这个世界,那么新闻工作是一件比较直接能短期见效的武器”。有些问题通过报纸一报,有关部门会立即采取补救措施,老百姓长期得不到解决的问题一下解决了。

  (二)提供经验的家里事。提供信息是媒体的重要功能,具有参考价值的生活经验已成为社区新闻的重要内容。晨报市民大学开办以来,紧紧围绕市民关心的话题,举办了消防知识、防偷技巧、冬季防煤气中毒等一系列讲座,还通过报道装修、搬家等生活琐事,使社区居民从中增长经验。比如,对这个社区居民维权事件的报道,可以为其他社区居民提供可资借鉴的方法。让其它区的居民看到,维权可以这样做。一次不合理的收费、邻里间的小纠纷、偶然的交通事故等,虽然有点显得过于“鸡毛蒜皮”,但却与百姓生活休戚相关,也是他们所关心的。百姓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需要新闻从业人员有足够的耐心来记录并表现,需要媒体有足够的热情,为百姓提供一个“倒苦水”的话语平台。同时,通过大量报道市民消费投诉、生活服务资讯、建立信息网络,听取观众对社会事件的意见,扩大信息覆盖面,充分地表达其坚定的平民立场,必然引起百姓的共鸣和亲近,其公信力也逐步提升。

  (三)百姓身上的感人事。诉诸情感也是社区新闻的一大卖点。在这个浮躁与功利的时代,人们的眼睛更多地“向上看”,而普通人的感人故事很难引起注意。媒体缺少人文关怀,原因在于,这种贴近并没有真正赋予普通百姓以话语权。与一些媒体的高高在上相比,普通百姓成了缄默的一群。而大多数媒体专业人士的新闻触角始终停留在那些大事件、名人活动以及娱乐新闻上,同时将自己的“趣味”强加给受众,这种“代言”在某种意义上很有可能是对百姓声音的压制,长此以往,将对媒体公信力的培植带来不小的障碍。与其相反,晨报的社区新闻自愿充当普通百姓生活的真正代言人,报道充满了人文精神。晨报社区新闻版上开办《社区故事》、《市民说新闻》、《百姓点题》等栏目都强调人文关怀和平民视角,为读者营造了一个温情脉脉的媒体环境。

  (四)不同寻常的有趣事。老百姓的生活中偶尔发生一些趣味十足或反常的事情,报道出来人们都喜欢看,因为人都有好奇心。《普罗维登斯新闻报》的记者托马辛•伯格在谈及直达读者的方法时说:“关键的问题是:这个材料有趣吗?它会令人感动、生气、发笑、吃惊、悲伤或长见识吗?如果是这样,你的报道必定受到广泛阅读。”鲁中晨报的一些社区新闻特别讲究趣味性,如:我们开设的新闻竞猜栏目,把一些生活当中有趣的事物,通过图片的形式展示出来,让读者欣赏图片的同时,也学到了知识。这些看似非常小但又具有趣味性的报道,都得到了读者的认可。

  可以说,晨报市民大学促进社区融合、促进社区新闻报道两方面的作用是互为促进、互为影响的。社区的融合进一步增多了社区新闻的线索,而社区新闻的报道又会进一步促进社区的融合。这样一来,媒体与社区之间,便达成了一种良性的互动状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