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市民大学班新闻何以受媒体关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其主要特征之一是城镇人口不断增长。城镇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是乡村人口逐渐向城镇迁移。上世纪80年代我们把外来的乡村人口称为育流,90年代称为农民工,2000年以来称为外来工,这些称呼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歧视性。
专家谷孟宾认为如果使用歧视性的称呼来指代这一群体,将可能引起外来工人员自我认同的困惑,并阻碍城市融合的进程。为了取消歧视性的称谓,尊重他们的人格,西安市雁塔区政府率先于2006年8月21日发文将外来工更名为新市民。随后全国许多省、市如湖北、沈阳、长春、成都、青岛等地积极响应,也将新市民代替了外来工的称谓,并着手以实际行动为新市民融入城市做贡献,如武汉建起了新市民网站,成都成立了新市民学校,青岛建起了新市民之家,而西安成立了全国首家新市民高校学习中心暨新市民大学班。新市民大学班由西安文理学院、西安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华商报共同发起。西安文理学院主动义务承担了大学班的教学单位任务。经过充分的研究,西安文理学院党委认为,主动义务承担大学班的教学任务基于两个原因:一是作为高校不仅要从事科学研究、人才培养,还应充分利用学校的有效资源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发展服务。西安市市区人口不到400万,其中新市民就有100万,占25%。新市民已经成为西安这座城市重要的组成部分,让他们尽快融入城市,是西安市委、市政府一直关心的重要话题,它需要社会各界投入力量加以解决。西安文理学院党委认为新市民要融入城市,首先是他们的思想观念融入城市,这就需要新市民朋友们进入校园学习城市建设和个人发展的新理念。西安文理学院作为西安市属惟一一所本科院校,愿意尽微薄之力,免费义务为部分新市民提供学习的平台。二是作为高等院校应把人类的未来作为自己的关注对象,充满对人的命运的人文关怀,充满对民族、对社会、对人民的关怀,这是现代大学理念所要求的。新市民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力量,他们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贡献着自己的聪明才智,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理应受到特别的尊重和关怀,理应享受城市居民的同等权利。基于上述两个原因,西安文理学院特别对大学班的教学课程设置进行了充分研究,开设了文明礼仪、中国古典文学、诗词赏析、美术鉴赏、音乐赏析、心理健康、理财经营、城市避险、创业指导、企业管理、英语口语交际、计算机应用等30多个相关专题讲座。学院不仅选派本校优秀教师为新市民免费授课,而且无偿提供了教学资源、设备。目前,新市民大学班已成功举办了三期。新市民大学班的创办,激发了新市民融入城市及创业的激情。不少学员带动了周围新市民一同讲文明、讲礼仪、献爱心。更有不少学员在创业的路上迈出了可喜的步伐。学员苗建伟新开了营业面积达上千平方米的智者书城;学员吴宝萍的全国农产品供求信息网在建立半年时间里点击量就达13万,名列百度搜索第三;学员杜永贵的陕西仲智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翻译+培训”式的品牌连锁经营已初具规模;大学班中还诞生了六名创业新星,他们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颁奖大会,使新市民大学班学员受到极大的鼓舞。
新市民大学班新闻受到媒体广泛关注
新市民大学班自2006年9月26日开始招生到2006年10月12日开学,再到第一课开讲,直到2007年7月16日结业,乃至第二期、第三期,媒体高度关注、热情不减。有关新市民大学班的新闻报道见报100余篇。被多家媒体转载300余次,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新社、中国青年报等媒体纷纷到西安采访报道新市民大学班。下面是新华社和新华网对新市民大学班的报道摘登——
全国首家“新市民大学班”举办开学典礼
新华社西安10月12日电 西安市新市民高校学习中心12日上午在西安文理学院隆重举行了开学典礼,54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外来务工人员拿着通知书,高兴地开始了在高校的学业。据悉,这是由西安文理学院、西安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共同举办了全国首家新市民大学班。
据西安文理学院党委书记,常务副学院长门忠民介绍,新市民大学班免费授课,授课时间为每周六、周日,学习时间为一年,针对这些“特殊的学生”,西安文理学院设计了专门课程,除了开设文化基础课和英语课外,主要有个人职业规划,个人创业指导,投资与理财、心理健康与调试、社交礼仪,公共关系与人际关系,城市风险规避等实用课程,这些课程的设置在全国具有领先性、探索性,新市民大学生在大学校园里与其他学生一样共享公共资源,参加学校的统一考试……
西安市首批54名“新市民大学生”结业
新华网陕西频道7月16日电为帮助外来务工人员,西安文理学院、西安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去年举办了全国首个“新市民大学班”。7月14日,首批54名“新市民”大学生举行了结业考试。“新市民大学班”学生,结业考试合格者可获得西安文理学院颁发的结业证书。西安文理学院老师还特别提醒这些特殊的毕业生们,要经常和学校保持联系,遇到学习、生活、就业方面的困难,学校愿意为大家提供帮助。
据了解,为了帮助西安100万外来人员尽快融入城市,西安有关单位去年推出全国首个“新市民大学班”。54名外来工从796名报名者脱颖而出,成为“新市民大学班”首批学生。在西安文理学院免费学习一年后,于7月14日参加结业考试,这些新市民们的大学生活画上了一个句号。
这些“新市民”大学生,主要是从建筑工地,小餐馆,小超市走出来的外来人员,以前他们都不敢站在讲台上发言,经过一年的锻炼,他们的自信心明显增强,54人纷纷抢着上台发言,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讲述对大学生活的感悟,表达对社会的感激,他们表示,通过一年的大学学习,大家生存能力,竞争能力提高了,同时发现自己越来越像城市人了。新市民大学班受媒体关注的深层次原因新市民大学班受媒体关注,表面上看是其新闻本身具有新鲜性,趣味性。但挖掘其深层次原因,笔者认为新市民大学班是目前全社会都在关注的草根文化中的一种特殊现象。
什么是草根?《现代汉语词典》并没有草根这个词条的解释。草根最早流行于美国,而在80年代传入中国。陆谷孙主编的《英语大辞典》把grall roots单列为一个词条,释义为①群众的、基层的;②乡村地区的;③基础的、根本的。近年来,草根文化这个词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面前,诸如草根博客,草根春晚,草根论坛等等。有人认为草根有两层涵义:一是指同政府或决策者相对应的势力;一是指同主流文化或上层社会相对应的弱势阶层。笔者赞同后一种说法。草根化就是平民化,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顽强,应该是代表一种“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生命力;二是广泛,遍布每一个角落。从某种意义上讲外来工就是我们城市的草根。他们的生命是最顽强的,他们遍布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城市的每个角落都有他们的身影。他们付出的最多,得到的回报最少。他们生活卑微,生活缺少自信,且极其艰难。有调查显示,外来人员群体在网络学习、城市生活常识、人际关系、就业、健康与学习、娱乐、子女教育、心理调适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印证了他们在城市融入方面存在不少困难。有调查显示,感觉城里人歧视外来人员的占46%,67%的外来人员认为媒体对他们关注太少。就外来工的培训而言,他们特别希望通过培训掌握城市生存的必备知识。有调查显示,外来人员中有73.7%的人渴望城市生活应急指导,而65%的人希望在培训时结交一些朋友,扩大交际能力。
近几年来,媒体特别关注草根,基于三个原因,一是政府的倡导。中央出台的一系列文件,都体现了对“三农”问题的关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等大政方针都已家喻户晓。二是政府的表率。从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温家宝等多次坐客百姓家中,亲如一家地唠家常、做家务等到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弱势群体发展的优惠政策,无不起到积极的示范和推动作用。三是公民民主意识增强,人们对官本位不再像从前那样迫捧,而民众思想、平民意识被时代唤醒,人们的感情或多或少更加愿意倾注于普通百姓身上。
“大爱在草根”这是大学校园里,教授过去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如今高校不仅把关爱草根讲在课堂上,而且做出了关爱草根的义举。其中,西安文理学院就是一个典范。该校已三年义务举办了三期新市民大学班,充分体现了大学关爱弱势群体的草根意识。在当代人们关注草根的语境下,这样尽一点心起码是大学校长的一种姿态。虽然西安文理学院是一所名不见经传的普通高校,但它的作为足已让媒体像关注名牌高校那样关注它。实际上,新市民大学班举办的意义已经超过了学校本身,也就是说是哪个学校举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种“大爱在草根”的意识和观念在高等学府萌生。面对这种情景,只要是有责任心、正义感的媒体绝对不会无动于衷的。比如,“新市民大学班”广受媒体关注,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参考文献
1、陕西省社科院发布的“外来工社会融入调查评估报告”
2、3、《新华社》有关报道。
4、《华商报》有关报道。
(作者系西安文理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主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