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指导
  • |
  • 中国成人教育协会主办

日本“学社融合”对发展我国终身学习的启示

作者:李恒庆   来源: 继续教育    发布时间:2015年06月18日

  摘要:文章结合作者在日本实地考察的案例,对“学社融合”进行了一些实践层面的分析。冲绳县浦添市民大学区域特色浓厚、立足本地进行融合,在运作过程非营利组织(NPO)积极参与,志愿者充分加入。日本“学社融合”既有不少成功经验,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在对日本的“学社融合”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对发展我国终身学习的若干启示,诸如突出终身学习的地方特色,创建学习型社会的乡土品牌等方面。

  关键词:日本;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学社融合;浦添市民大学

 

  一、前言

  进入21世纪以来,终身学习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按照终身学习理念的要求,教育不仅要贯穿于人的生命全程,而且,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间要实现有机整合,即从纵向和横向两个层面构建起一体化的国民教育体系。为了构建全省终身学习体系,福建省在2003年率先于全国大陆着手制定终身学习的法律。2003年至2004年间,作者参与了《福建省终身教育条例》(现正式定名为《福建省终身教育促进条例》)早期酝酿工作,并进行了一些相关调研,这是接触终身学习理论和实践领域的开始,不过在随后几年的学习和研究过程中注意到,福建省虽然在终身学习的立法方面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但在学校教育和社会或社区教育的相互联系方面还存在诸多薄弱环节。

  如何将学校教育和社会或社区教育更好地联系起来?这是一直渴望得到解答的问题。2007年10月1日起,作为交换留学生,作者受福建师范大学派遣,前往日本琉球大学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学术访问研究。注意到日本终身学习领域的理论界和实践界的联系颇为紧密,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联系相当密切。日本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良好融合,为其终身学习体系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也正是福建省推进终身学习发展所需要借鉴的地方。

  冲绳是日本各地方中开展终身学习较为活跃的地方之一,而冲绳县浦添市民大学是当前冲绳地区在“学社融合”方面运作得最好的事例之一,因此,特地选择该校的“学社融合”实践作为案例之一。

  二、冲绳县浦添市民大学的“学社融合”概况

  作为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一个环节,浦添市近年提出了建立浦添市民大学的蓝图,并由“浦添市终身学习及建设学习型社会推进协议会”牵头实施。浦添市民大学的建立,是“学社融合”理念的一个具体实践。浦添市终身学习及建设学习型社会推进协议会于2007年11月29日的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正式向市政府提出设立浦添市民大学的思路,并确定了设立审议日程表和各个学部的委员。浦添市民大学的办学思想在于教育不能仅仅依靠学校,而是应该把社区和家庭等方面协调一致地结合起来,通过“学社融合”取得共赢。建立这个大学的目的在于,促进每个市民所得的学习成果能够为推进学习型城市的建设服务,从而建设一个人人学习、处处学习的学习型城市。

  冲绳县浦添市民大学于2008年3月14日通过了市长办公会议的最终审议,获准于2008年10月28日正式开学。目前,该大学采取推荐入学的形式招收学员,所招收的学员为浦添市16岁以上的市民,每年限招60名学员。学员一般来自当地企业、自治会、团体组织学校等,修学年限为两年。该校授予毕业生“浦添学士”的荣誉称号,并期待他们毕业后能在自治会等团体工作,为建设“学习型浦添”出力。目前,浦添市民大学设有四个学部:地域业务及地域振兴学部、健康福利及运动振兴学部、文化振兴及教养学部和地域及学校支援者培养学部等。该大学的教师主要来源于以下人员:大学在职或退休教师;其他学校在职或退休教师;企业在职或退休人员;浦添学园大学院的毕业生;社会教育团体的指导者;国家及省政府退休的有学识者;志愿者团体的指导者;非营利组织(NPO)的指导者等等。

  浦添市民大学以“学社融合”的思想为指导开设相应课程,体现出浓厚的地域特色。从其开设科目可以看出,一些科目开设的用意在于加深当地居民对本地的了解,并增强他们服务当地社区的意识和提高服务当地社区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浦添市民大学注重“学校”和“地域(社区)”之间的密切融合,把社区的人文、历史等特点充分融入到教学活动,比如开设了“浦添的历史文化、言语和史迹考察”、“社区活动体验”等课程。

  三、冲绳县浦添市民大学的“学社融合”的特色

  浦添市民大学的建立,表明冲绳县在“学社融合”方面迈出的重要一步。浦添市民大学是市民和行政力量共同为创造幸福的生活区域,扎实推进“学社融合”活动的展开,提高所在地区的“地域竞争力”而推出的新措施。浦添市民大学的“学社融合”实践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三条:

  (一)区域特色浓厚,立足本地进行融合

  浦添市民大学在成立之初,便确立了其立足本地的原则,具有浓厚的区域特色。在招生上,该校规定只招本市居民,并建议他们毕业后仍然留在浦添市工作,为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出力。该校充分发掘本地的教育资源,最大限度上推进学校和社会的融合,甚至还设立了区域特色明显的“地域业务及地域振兴”学部,授予毕业生“浦添学士”的称号。从名称上,也可以看出浦添市民大学的特殊区域特色。该校的日文名称为“てだこ市民大学”(意为“太阳之子市民大学”)。井上讲四教授曾在一次访谈中说,该校取名为“てだこ(太阳之子)市民大学”的原因在于浦添市在历史上曾被称作“てだこ(太阳之子)”的城市。浦添市民大学突出浓厚的区域特色,一方面体现出其扎根于本地、真正深入民众的思路,另一方面也为其事业发展奠定良好的根基。

  (二)非营利组织(NPO)积极参与,志愿者充分加入

  在浦添市民大学的运营过程中,冲绳的许多非营利组织(NPO)积极为之助力,诸如:冲绳省学习研究会、冲绳自由大学、浦添市学习型城市联络网、浦添市学童保健联络协议会以及浦添市老人俱乐部联合会,冲绳县学习交流研究会等等。各种NPO不仅积极为该校的规划和发展出谋划策,而且常常尽自身的能力为市民大学的运营提供方便。在历次的活动中,志愿者们总是充分加入并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某种意义上,没有志愿者活动的参加,浦添市民大学的“学社融合”实践难以顺利进行。

  (三)政府财政支持有力,制度保障到位

  浦添市政府不仅从设立之初就对浦添市民大学的建设给予巨大支持,而且在整个规划过程中也极为关注。市政府拨出专项经费支持市民大学的建设,为该校开展“学社融合”创设条件,力图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促进该校的良好运作。在制度保障上,该校的事务局设在市教育委员会的终身学习课,由课长专门负责一些事务的协调。此外,该校重视发挥“浦添市终身学习及建设学习型社会推进协议会”在“学社融合”推进过程中的协调作用,使得“学社融合”活动的开展有健全的制度保障机制。

  四、日本“学社融合”的成功经验

  (一)注重建立良好的“学社融合”推进体制

  日本高度重视建立良好的“学社融合”推进体制,使之能够具有更强的操作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首先,通过“学社融合”创设新的教育和学习领域,并在相关行政管理部门中设立专门的负责机构(诸如设立“学社融合”推进委员会等),在人员配置和经费预算等方面给与保障。其次,在行政管理部门和教育机构内实现弹性化“软管理”。再次,在“学社融合”活动开展过程中,虽然要明确各个参与方的相应责任,但适当减轻“学社融合”活动实施机构的负担。最后,及时进行“学社融合”的相关培训活动和人才培养。

  (二)积极鼓励非营利组织(NPO)参与“学社融合”

  在日本“学社融合”的发展过程中,积极鼓励非营利组织的参与,甚至许多“学社融合”活动的策划者、参与者,都来自于非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的创设是灵活的,可以在特定区域、为特定事件而设立。日本的“学社融合”实践者注重“社区自治”和“参与发展”,他们认为非营利组织的设立能够提高社区居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能力,进而促使非营利组织能够以更加方便的形式参与到“学社融合”实践活动中。当前,在“学社融合”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民众往往参加到各种各样的的非营利组织中,表现出极大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

  (三)高度重视志愿者活动在“学社融合”中的作用

  日本“学社融合”的实践者们积极借助志愿者活动,充分发挥学校所在社区内“有权者、有钱者、有学问者、有能力者、有时间者、有热情者”的积极作用,为“学社融合”的推进助力。日本的“学社融合”活动充分注意到民众的这种倾向,充分重视志愿者活动在“学社融合”中的作用,并且借助志愿者的力量开展“学社融合”活动。通过志愿者活动,许多居民发挥自己的专长参与到“学社融合”活动中,不仅获得了成就感,而且也推动了“学社融合”的发展。

  (四)积极回应“学社融合”活动的经济需求

  日本政府对“学社融合”的财政支持力度大,积极回应其经济需求,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学社融合”在拓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相应的财政支持是实施“学社融合”事业的基本保证。政府在有关“学社融合”的活动,诸如学校设立公开讲座、设置社会教育指导员、建立终身学习信息提供体系、地区性国际交流、妇女终身学习事业、青少年自然体验活动、老龄社会学习事业、振兴家庭教育奖励等方面,对地方进行资助。雄厚资金的支持是日本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推进“学社融合”发展的重要条件。

  五、日本“学社融合”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日本各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学社融合”的活动,貌似繁荣,但其中也不乏缺陷。总体上来看,日本当前的“学社融合”存在目的不够明确、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理解不足以及“学社融合”活动的持续性差等问题。具体而言,日本“学社融合”面临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学社融合”的活动目的不够明确

  在开展活动过程中,有些组织者对“学社融合”的目的没有清醒的认识,只是为了应付任务而进行“学社融合”的实践。因此在进行过程中,有些“学社融合”活动流于形式,没有达到应有的目的。“学社融合”活动的目的不明确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社融合”是一项系统性活动,牵涉了较多方面的主体。因此,如果没有从根本上把握“学社融合”在促进终身学习推进中的作用,则容易对其产生片面的理解。

  (二)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相互理解不足

  “学社融合”的参与者主要来源于两方面——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而这两方面的人员有时对彼此的理解不足。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相互理解不足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相互理解不足主要原因在于,平时彼此对对方了解不多。另外,习惯从自身的教育立场来对待“学社融合”的教育实践,因此,难以从对方的角度看待新的教育实践。

  (三)重视对学校教育的促进而轻视社会教育的利益

  多数“学社融合”活动,从设计、实施到评价等各个环节,重视对学校教育的促进而轻视社会教育的利益。对社会教育忽视的主要原因在于,学校教育比社会教育具有更高的认同度和较大优势,因此人们往往忽视了社会教育的作用和利益。而事实上,“学社融合”的出发点是改变传统的社会教育处于从属地位的状况,注重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协作与融合,因此,两者都不可偏颇。

  (四)“学社融合”活动的延续性差

  不少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机构中,“学社融合”活动的延续性差,没有成为教育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得到规范化管理。多数学校或者社区的“学社融合”可能只举办少数几次,能够像石川小学的“涵养节”那样定期、常规化举办的不多。存在“学社融合”活动的延续性差的主要原因在于,有些学校教育或者社会教育的相关机构中对“学社融合”的研究不够深入,学校没有建立相应的组织保障机制或社区没有相应的支援体制,没有充分利用好志愿者活动。因此,“学社融合”的长效机制的建立,将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社融合”活动的延续性。

  六、日本“学社融合”对发展我国终身学习的启示

  (一)建立“学社融合”组织,做好“学社融合”的体制建设

  日本终身学习的一大特色在于学校和社区充分融合,两者的资源高度共享,亦即彰显出浓厚的“学社融合”特点。我国在发展终身学习的过程中,不应该走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相对独立发展的道路,而应该谋求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的共同发展,促进两者的共赢。因此,建议适时成立专门的“学社融合”组织,对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发展做出统筹协调,促进两者的融合和协调发展。“学社融合”组织可下设专门委员会,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社融合”开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建立相应的“学社融合”保障体制,确保“学社融合”的顺 利推行。

  (二)建立“学社融合”评价体系,保障“学社融合”的质量

  日本在推进终身学习发展的过程中,注重建立“学社融合”评价体系,对“学社融合”活动的开展进行及时评价,并且及时总结经验,确保“学社融合”的活动质量。我国可以考虑建立与国情相适应的“学社融合”评价体系,促进各地“学社融合”活动的开展,及时发现问题所在,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保证“学社融合”活动的质量。“学社融合”评价体系是一个综合性的评价体系,其项目包括组织者、活动目的、活动场所、活动方案、活动成效、活动影响等多个方面。

  (三)突出终身学习的地方特色,创建学习型社会的乡土品牌

  日本的“学社融合”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其开展过程充分融入地方的乡土乡情。日本在“学社融合”的开展过程中,没有要求全国各地一致,而是顺应各地的需求,鼓励各地建立起适合地方乡情的活动机制,注重创建学习型社会的乡土品牌,比如枥木县鹿沼市石川小学的“学社融合”实践甚至被称为“石川模式”,富有较大的地方特色。我国终身学习的发展要结合各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应的政策和实施方案,使终身学习的政策既体现其现实性和地方性,具备鲜明的地方特色,又具有前瞻性。我国应该积极突出终身学习的地方特色,鼓励创建学习型社会的乡土品牌。福建省构建地方特色的终身学习体系上取得了较大成功,该省于2005年9月28日正式颁布实施了《福建省终身教育促进条例》,并把每年的9月28日确立为“全省终身教育活动日”,成为全国地方终身学习立法的标兵和典范。

  (四)加强行政部门的教育服务意识,发挥政府的组织和协调作用

  日本在“学社融合”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和行政部门保持了密切联系。一方面,在场所上,经常需要在学校教育机构或者社会教育机构的设施中进行;另一方面,在人员上,也经常邀请行政部门的人员参与到“学社融合”活动中。日本行政部门高度重视“学社融合”活动的开展,具有良好的教育服务意识,总是积极回应这些请求。这也是作者在日本时,每次去当地“学社融合”相关行政部门开展调查过程中体会很深的一点。我国应该进一步提高行政部门的教育服务意识,发挥政府的组织和协调作用,积极为终身学习的开展提供相应的支持,不仅在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方面做出相应的调整,使之具备更适合“学社融合”活动开展的运行机制,进而推动终身学习事业的发展。

  (五)推进非营利组织的建设,促进志愿者活动的展开

  在日本“学社融合”的发展过程中,非营利组织扮演了重要的作用,而且许多“学社融合”活动的策划者、参与者,都是来自于非营利组织。我国应该出台政策鼓励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推进非营利组织的建设,并鼓励志愿者活动的展开,建立相应的鼓励或奖励机制引导人们踊跃参加非营利组织的活动,积极投身于志愿者活动。2008年,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组成部分的福建省在这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建立了全国首家民间的终身学习专业组织——福建省全民终身教育促进会。我们期待着该促进会作为全省乃至全国终身学习的旗舰组织或领军团体。

  七、结语

  近些年来,我国在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方面虽然取得了很多宝贵经验,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借鉴国外的经验和教训。日本的“学社融合”实践既有不少成功的经验,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日本在建立“学社融合”的体制和评价体系、突出终身学习的地方特色、力促非营利组织和志愿者活动的发展等方面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在借鉴日本“学社融合”的经验过程中,必须注意和我国的国情紧密结合起来,探索出本土化的、中国特色的终身学习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陈宜安,王豫生.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研究[M].厦门:鹭江出版社,2005.

  [2]吴遵民.关于现代国际终身教育理论发展现状的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3).

  [3]施克灿.浅析日本的“学社融合”论[J].外国教育研究,2002,(9).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终身教育促进会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