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了就去上大学 郑州家门口“老年大学”受追捧
人民网郑州12月4日电 (徐驰 尚明桢)63岁的郑州市民郑文华最近很忙。退休在家的她一星期上8节课,超过很多在校大学生。看看她的课程表:“周一摄影、亲子教育,周二中级电脑,周三中级手机、养生,周四硬笔书法,初级电脑,周五烹饪。”
“每天不是上课,就是授课,感觉自己突然活得有意义了。”郑文华说。几年前,退休在家的她无所事事,两年间每天打麻将度日。由于缺乏锻炼得了中风,一度昏迷七天,家里人连墓地都买好了。经过几年康复治疗,身体逐渐恢复的郑文华意识到,晚年生活再也不能在牌桌上过了。
正在这时,社区开始办老年大学的消息引起了郑文华的兴趣。“都是专门给老年人开的课,看哪个都想学。在家门口儿,还全免费。既能学习,又能跟大家一块儿活动,感觉一下找到组织了。”郑文华说。
见闻
老年大学花样多 学习交友两不误
11月26日上午,郑州市纬五路通信社区会议室里鸦雀无声。十几位老人正在埋头练习硬笔书法。他们身体端正,默默调整双手姿势,小心翼翼,就像刚开蒙的孩童。
另一座小区里,诗词班里也在上课。一群老人围坐在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周围,认真聆听赏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积极讨论诗词虚实对仗。白发老者频频点头,适时补充评讲。课罢,听课的老人们一齐起立,冲中间老者鞠躬致谢。
这是郑州市花园路街道老年大学上课的常态。除了“文化班”,学校还开有舞蹈、功夫扇、太极拳等室外运动课,亲子教育、健康大讲堂、按摩、手工制作等特色班。
负责老年大学运营的恩夕社工吴陕南介绍,目前老年大学已覆盖花园路下辖的所有社区,学员达900多人次,以60岁至65岁老人为主,最大的学员已83岁。每开一个班,短时间内就会爆满。总有老人不断来询问下一期开班时间。
老年大学为何如此受欢迎呢?
82岁的陈云兰是年龄最大的学员,学习两年有余。“以前不会发短信,不会打电话,老人机都用不顺当。看看现在,我用的智能机。”老人乐呵呵的边说边拿出自己的智能手机给记者看,“这微信,能打字,能语音。我想看孙子,重孙,一点视频就看到了。”
66岁的鲁兴平说:“我们这代人独生子女多,孩子很多在外地工作。家里除了电视机没人说话。吃喝拉撒在家,门对门都不认识。这里免费学知识,还有人一块儿聊天。老年人不就要个心理关怀嘛。”
作为第一批学员,64岁的张海英见证了不少故事。“咱们有个老姐妹儿杨春香,今年57岁,前几年做了大手术,死里逃生后很消极。报了咱们跳舞班后,慢慢就变开朗了,心情好,身体也跟着好。前段时间复查,各项指标都正常,现在一口气报了4个班。你说这老年大学不比药还好使?”
11月25日,是每月一次的“生日联欢会”。12位当月的寿星集体庆祝生日。合唱班的老师和学员为寿星们合唱祝寿。教学之余,老年大学还组织带领学员开展“期末成果展示会”、“才艺展示赛”、“老年文化节”等各类活动,成为深受辖区老年人喜爱的精神乐园。
此外,老年大学的学员还参与“社区互助、邻里守望”的“老街坊互助”志愿服务。两位低龄老人结对帮助一位社区空巢、孤寡、失独的高龄老人。通过聊聊家常和社会时事、代购日常用品、照顾简单生活等方式,营造“老有所为,社区互助”的良好氛围。
模式
政府购买服务 社工负责运行
花园路街道办事处位于郑州市中心,辖区内老年人口多,老龄率高达18%。如何让老年人在老有所养的基础上,老有所乐,有所为呢?在探索“社区文化养老”服务项目中,办老年大学应运而生。
老年大学谁来办?花园路街道办副主任王静介绍,街道通过购买服务、项目打包的方式将老年大学委托给社会组织运行,由其负责日常的运作和管理事宜。这也是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创新社会管理的要求。
王静说:“街道和社区人员行政事务繁忙,无法集中精力投入到养老工作,人员也并不专业。专业的社会团体反而能更好的服务老年人的生活。”
2012年初,经过街道的定向培育,恩夕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这样一家专门提供“文化养老”服务的社会组织成立。形成了社区为平台、社会组织为载体、专职社工为支撑的“三社联动”工作机制。
目前,金水区民政局出资,每年派驻三名岗位社工负责老年大学运行。三名社工均是社会工作专业的毕业生。四年来,他们为老年大学建立起了完整的课程、教学、招生、活动等体系,保证了整体的教学质量。
场地哪里找? 王静介绍,街道充分整合各社区的电子阅览室、会议室、图书室、活动室等地方作为授课点。将老年大学的课堂覆盖到每个社区,做到一校多点、一校多地,为老人们就近学习提供方便。
师资哪里来?花园路街道老年大学的教师大部分是当地居民。社工在走访中,挖掘有一技之长和服务意愿的辖区居民,动员他们发挥余热,担任课程志愿老师。按摩板老师胡长德是退休医生,手工布艺班老师刘云是退休教师……
此外,街道不断了解和收集辖区群众的合理需求,链接社区和社会资源,开设更多居民需求度高、实用性高的课程。老年大学的课程由最初的5门课程发展到现在的19门课程。
问题
师资场地均受限 老年大学如何普及?
民政部去年的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02亿人,占总人口的14.9%。这一比例明显高于10%的联合国老龄社会标准。如何让老年群体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将成为我国未来重要的社会问题。
在此背景下,老年大学在各地受到追捧。然而,进入一所正规的公办老年大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全国不少地方都出现了老年大学“一座难求”的现象。
郑州社区大学助学服务部部长乔涛涛说,目前很多社会力量都在办老年大学,普遍的情况是,机关单位办学一般只面向本单位的离退休老干部;政府集中办学需求远远大于供给,且成本较高。
郑州市级的老年大学是成立于1988年的郑州老干部大学。之前主要面向全市离退休老干部招生,如今向全社会开放。一学期的学费一般为100元,部分特殊课程,比如乐器类的课程,一学期的学费为200元左右。现有10个大系,50多个专业,今年招生1.5万多人次,不少专业仍供不应求。
不少从业者认为,基于目前的现状,老年大学应该在办事处和社区得到普及。然而,免费的社区大学面临很多实际的问题。
社工吴陕南说:“目前主要的困难是场地和师资。我们现在的教学点大部分是十几平方米的小房子,能容纳二三十人上课,但从今年的报名情况看,四五十人的大班越来越多,场地无法满足。老师现在基本是能者为师,有些专业课程无法满足老人们的需要。”
花园路街道办副主任王静表示,街道正在想办法开放更多的社会资源,解决场地问题。“比如,让文化场馆、一些学校和机关单位利用周末空闲时间对外开放场地,满足更多老人们的需求。”
致力于社区教育的乔涛涛则认为,应把老年大学纳入社区教育的体系中,作为学习型城市建设及终身教育的一部分进行统一的规划和建设。
“老年教育不能只靠一所公立学校。而在社区教育中,老年人不是一个孤立的群体,需要放在统一的需求中进行考虑。很多社区办公空间都不够,哪来场地办社区教育?政府应该加大投入,同时依托更多的社会组织进行服务。”
他认为,利用互联网技术,让中青年人和老年人一起加入到社区教育中更为关键。目前郑州社区大学在网上安排的课程资源超过1万门,人们可以在网上学习感兴趣的课程。线上线下课程活动结合,缓解场地、资金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