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十二五”:大投入带来苏州教育大发展
“一进新校,人就舒畅。”前天,环顾眼前“高大上”的新学校,苏州大学附属中学尹山湖中学的副校长陈利民满脸笑意。
苏大附属尹山湖中学地处尹山湖北侧,是吴中区郭巷中学的“升级版”,2011年深秋与苏州大学签订合作办学协议,2013年由吴中经济开发区投入4.5亿元开工建设,去年9月全面建成开学迎新。红灰色调的教学楼、实验楼、艺体楼、行政楼高大气派,现代感十足。走进去,一幢幢一间间设施齐全、设备先进,布局合理。“这是礼堂,可以坐500人,这个是200多座的学术报告厅……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都是分功能的,像化学实验室不仅有开放实验室,还有探究实验室、通风实验室,过去各类专用教室只有10个,现在有26个,另外还有一个面积1300平方米的体育活动室,里面有篮球馆、乒乓室、健身房……”校长吕敏敏边带记者参观边介绍。
据介绍,新建的尹山湖中学面积超过7万多平方米,原来的校区只有1万多平方米,原来是纯初中,现在也是,但规模以前是8轨,现在达到了20轨,虽然目前全校学生还不到千名,教职工不到百人,但按照20轨的规模,未来可同时容纳2400多名学生和300多名教职工。“这个规模,应该可以满足未来5年学校周边孩子接受初中教育的需求了。有了这样的好学校,家长再也不用舍近求远,为孩子择校了。”
面对学校这样的规模和设施设备,在这所中学工作了40年的陈利民还真有点“想不到”。他告诉记者,原来的郭巷中学除了两幢建筑是最近几年造的外,其他的都是上个世纪90年代建造的,设施简陋,很多现代化的设备根本就没法用,有的课只能到专门的教室上,但现在不用了,教室都是数字化的,黑板是电子白板,电脑、多媒体你想怎么用就能怎么用。
“十二五”时期,像尹山湖中学这样的新学校层出不穷。记者从苏州市教育局了解到,“十二五”时期,全市教育发展总体水平位居全国城市前列,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进一步缩小。五年来苏州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不断完善教育投入机制,教育经费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基本确保教育经费“三增长一优先”,教育公共服务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五年间教育经费总投入预计达到1232.42亿元,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预计1071.72亿元,社会捐赠经费预计3.72亿元,事业收入134.97亿元,其他收入22.01亿元。教育经费总投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分别比“十一五”时期增长了94.1%和117.5%。
大投入带来大发展。“十二五”时期,苏州市新建231所学校,新增学位287418个。全市中小学、独立建制幼儿园百兆宽带接入率为100%,建成121间“未来教室”。在江苏率先开通苏州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开发开放3000多节“名师课堂”优质视频资源与超过1.2万个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实施中小学生教育E卡通项目,市区50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凭卡免费乘坐公交、轨道交通,在图书馆免费借阅图书。在全国率先把家庭教育纳入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强化家校同心,合力育人。
在过去的五年中,苏州市提出“教育第一,教师为本”的教师发展观,在全市大力倡导像叶圣陶那样做老师,在全国率先建立地级市教师发展中心,全力提升师资队伍质量,全市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一层次学历达到97.86%、95.64%、94.86%。高中段研究生学历达21.57%。(夏禾)
数读“十二五”
2011年到2015年,苏州市教育经费总投入预计达1232.42亿元,教育经费总投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分别比“十一五”时期增长了94.1%和117.5%。
苏州市新建231所学校,新增学位287418个。全市高中段教师研究生学历达21.57%。在教育现代化建设省级监测中,全市综合得分87.9分,高于苏南地区平均水平。
展望“十三五”
到2020年,苏州市将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在全省全国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现代教育治理体系,基本建成全省全国领先的教育改革创新先导区、促进教育公平示范区、优质教育资源集聚区和教育开放合作引领区,将苏州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力资源强市和学习型城市。
(苏州市统计局特别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