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重点 注重创新 体现特色
——宁波市全面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宁波市在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中,坚持从实际出发,紧紧把握工作重点,注重学习理念和载体创新,加强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富有特色的学习活动,在全市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扎实推进。
一、坚持“三个为主”,把握教育导向,增强学习的时代性。紧贴时代脉博,坚持把以党员干部教育为主体,作为推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抓手;坚持用党的创新成果武装党员,作为新形势下加强党员教育的重要内容;坚持以集中组织为主,把学习作为一种政治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一是坚持以党员干部为主,明确学习重点。以“建学习型领导班子、做学习型党员干部”为载体,着力把提高思想认识、实现理念创新、提升服务能力作为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首要环节和基础工程,通过广泛发动、媒体宣传等多种方式,引导广大党员领导干部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基本规律的认识,把勤于学习作为为民服务的第一要求来落实,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第一能力来锻造,作为修身立德的第一情趣来培养。今年以来,全市以党员干部为主体,共举办各类培训班5000多期,培训人员60万人次,其中党员干部培训班3000多期,培训人员32万人次;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1000多期,培训人员5万人次;后备干部培训班600多期,培训人员2.5万人次。同时,通过举办新市民党员培训、非公企业党员培训、农村田间地头宣讲等,把学习培训班办到田头、办到社区、办到企业,将农民、新市民、老年人、企业职工党员列入教育对象,不断拓宽基层党员教育范畴,延伸教育触角。二是坚持以理论教育为主,紧扣学习主题。始终坚持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党员,以全市160多家市级理论宣传普及示范点(基地)为龙头,以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四级理论宣讲团为骨干,在全市广泛开展有针对性的理论宣传和辅导活动,重点把握“一个深刻理解、三个紧密结合”,促使党员干部掌握开放的、多维度的思维模式,解决思想问题和实践问题。深刻理解和把握党中央对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提出的总体部署和基本要求,通过面向广大党员的宣讲活动,让更多的党员正确地认识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重大意义、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紧密结合宁波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抓住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论坛讲座、专题读书会、课题研讨、实地调研、主题活动等多种方式组织学习,努力提升各级领导干部的政治理论素养和驾驭复杂局面、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紧密结合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针对基层党员学习中的疑点、工作中的难点、生活中的热点等“三个重点”开展面对面宣讲,进行正面引导,回应大众关切。紧密结合当前全市正在深入推进的一系列主题活动开展宣讲,把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宣讲活动与深化“科学发展观”、“七个怎么看”、“迎接建党89周年”等主题宣讲以及“深化作风年建设”、“文明机关创建”、“创先争优”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广泛开展现代科学、现代经济、现代金融、现代法律、现代科技和现代农业等方面的技能培训和知识教育。三是坚持以集中组织为主,强化学习效果。大力倡导团队学习、全员学习、研究学习、创新学习、科学学习的新理念,发挥各级基层党校、行政学院在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员服务中心等在基层党员干部中的教育服务作用,形成覆盖各级党组织和党员的学习阵地网络。以全市2200余所基层党校、社区学院和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等阵地为依托,以满足基层群众所急、所需、所盼为出发点,以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为主线,采取“重点宣讲和一般宣讲相结合、集中宣讲和分散宣讲相结合、集中授课与送课上门相结合”等形式,通过电视教学、电化教学、录像辅导以及典型引领等方法开展宣讲。在教学中坚持把基层党校办学与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宣传活动有机结合,针对企业党员流动频繁等情况,开办“流动党校”,主动赴企业“送课上门”;针对农村党员农忙实际提出以“定制培训菜单”开展办学,并在全市推广实施;针对新市民集居地实际情况,试点新市民教育培训。
二、实现“三级联动”,强化工作统筹,增强学习的广泛性。建立市、县(市、区)、镇(街道)三级联动,机关、农村、城市社区、企业、学校等多方互动的良好局面。目前,各地已组织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专题宣讲活动4160余场次,受众达30多万人次。一是在市级层面牵头抓总,突出“三创四带”。健全党委领导、宣传部门指导、基层组织实施、党员干部参与的学习网络体系,创新“目标导学、领导带学、载体活学、制度管学”四位一体的工作模式。由市委宣传部牵头抓总,负责组织和指导基层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推动各级领导班子坚持带头学习、带头宣讲、带头调研,先学一步,学深一步,形成主要领导深入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工作部门协同抓,基层支部具体抓的工作格局。紧紧围绕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工作要求,重点开展创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领导班子、学习型党员“三创”活动。市、县二级领导班子深入基层带头落实联镇带村的联系点制度,进一步带动学习型机关、学习型社区、学习型企业、学习型家庭“四带”建设,在全市形成以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带动学习型社会的“三创四带”创建新模式。二是在县级层面围绕中心抓规范,开展“五在前五争当”。各县(市、区)按照市委的总体部署,统筹开展党员干部教学培训、调研活动,围绕“五在前五争当”活动,即理论武装学在前、思想解放走在前、危难险重冲在前、一流业绩创在前、优良作风树在前,争当理想信念的坚定者、科学发展的实践者、建设服务强区的推动者、开拓创新的先行者和勤政为民的带头者。探索建立以述学为主体的领导干部学习考核评价体系,把述学作为民主生活会、年终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并把参加学习培训情况与考学结果写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考察报告,作为综合评价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把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工作作为党建评先、文明单位评比的重要内容,确保党员学习教育的全覆盖。三是在镇(街道)层面联系实际抓成效,注重“四比四看”。针对基层党员实际,开展适合农村党员干部、大学生村官、企业党员干部、入党积极分子和后备干部的政治理论教育和各类实用技术培训。在全市广泛开展“四比四看”学习推进活动,比学习,看谁的态度端正、掌握知识多。开展了好书好文读荐活动,通过定期向党员干部推荐学习书目,依托“读书节”、“迎世博、讲文明、树新风”等活动,开展广泛的读书活动。比学风,看谁的方法灵活、联系实际紧,总结推广“读和记”自主学、“讲加送”引导学、“谈与写”深化学、“线连线”实时学、“键对键”互动学、“内延外”错时学等六类典型学习方法。比实绩,看谁的实践运用好、指导工作有力,将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与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深化“五大和谐细胞工程”、改善民生“八大行动”、“深化作风建设年”活动、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等系列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动力。比形象,看谁的党性觉悟高、表率作用强,在全市广泛开展了带领村民共同致富的好书记周以国、舍己救人的90后大学生张瑜的先进事迹学习宣传活动,激励广大党员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
三、组建“三支队伍”,开展分层宣讲,增强学习的针对性。着力培育以领导干部、专家学者、普通党员为主的三支队伍开展学习宣讲,通过理论的传播和知识的灌输,将宣讲党的理论政策与广大干部群众生产生活实际需求相结合,切实做好分层次施教,分众化学习,扎实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一是组建领导干部宣讲队伍。着眼当前形势任务,对全市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做了整体的谋划,进行了系统的思考和工作推进。建立健全党政领导干部上党课和辅导报告制度,规定各机关部门领导干部结合工作职责每年给机关干部作辅导讲座不少于2次,深入基层开展政策宣讲或专题报告不少于1次;建立了县(市)区四套班子成员进联系点宣讲制度,规定每个班子成员深入农村(社区)、企业、学校等基层一线辅导授课每年不少于4次。同时,专门从17个市直单位选派23名领导干部组成的“宁波市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宣讲团”,精心设计宣讲主题,面向全市实行“菜单式”宣讲服务;各镇乡(街道)组织开展“百名书记讲党课”活动,通过建立分层次、点线面相结合的宣讲体系,实现了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在基层一线的全覆盖。二是组建专家学者宣讲队伍。立足本地资源,专门组建了由社会、经济、文化和服务等领域专家学者组成的宣讲团队伍开展宣讲服务。做深、做精地域文化系列讲座,深入挖掘宁波深厚的历史文脉,大力弘扬以“敢为、求实、争先”为内核的宁波精神,通过系列化的专题讲座,重点围绕近年来宁波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所进行的探索和取得的成就,不断赋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实践内涵,激发全市人民奋发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动力。做优、做强名人名家系列讲座,采取“外请内聘”的形式,依托高端论坛、讲座和社科讲坛等,深化与全国和省知名高校、院(所)合作,以重大理论、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基层广大干部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为导向,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作学习辅导报告。做大、做实“五进”系列讲座,大力推进“讲坛、讲堂、讲座”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等“五进”活动,根据受众群体特点及需求选择授课专家、确定送课主题,努力做到社会性、开放性与针对性、实效性并重,在全社会营造热爱学习、崇尚知识的浓厚氛围。三是组建普通党员宣讲队伍。宁波市在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中,不断创新党课教育形式,注重在学习内容上突出学精学透,在学习载体上突出贴近亲近,在学习方法上突出求活求新,在学习平台上突出有用有效。积极发挥“微型党课”让普通党员走上讲台,党员人人参与党课教育的作用,认真总结推广微型党课教育经验,组建以基层党员干部为主体的宣讲队伍,面向广大农村、企业、社区、学校和新经济组织等开展宣讲,改变了以往普通党员在接受党课教育中存在的“听得多、看得多、思考少、参与少”的问题,有效调动了广大党员参与的积极性。以“建学习型党组织、展新时期党员风采”为主题,在全市组织开展“党员人人上讲台”微型党课活动,并通过授课比赛和巡回宣讲的形式,把“微型党课”这种全新的党课方式,融入到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宣讲活动中,一大批普通党员走上讲台,打破职务、岗位、资历、学历的限制,人人争当教员,人人都是学员,相互都是听众,有力地推动了学习宣讲活动向基层延伸。目前全市各地已在四级基层党组织中广泛开展微型党课教育活动2500多场次,受教育党员干部20万余人次。许多乡镇(街道)还立足本地实际,分时政宣讲员、舆情信息员、文明督导员、网络评论员、文体辅导员、科普指导员、人口普查员、法制宣传员等有的放矢地加强宣传教育,目前全市乡镇(街道)拥有各类宣讲员达4000多名。
四、搭建“三大平台”,实施分众教育,增强学习的有效性。针对学习对象不同的需求,宁波市不断丰富教育活动载体,在载体创新上突出“一地一特”,探索“分层、分众”宣讲方法,进一步发挥学习教育凝聚人心、促进和谐、推动发展的重要作用。一是打造“精品”教育平台。根据不同受众在理论学习的能力和水平上的差异,探索各种学习载体,满足多样化学习需求。宁波市委坚持每两个月举办一次“宁波论坛”报告会,围绕国际国内形势、事关宁波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以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等方面的内容,邀请中央、国家有关部委领导和国内知名专家学者作报告,为领导干部提供一个高层次、多视角、宽领域的学习交流平台。由市委宣传部、市社科联联合主办,依托“社科讲坛”面向广大市民开展公益性社科普讲座,及时把同经济发展、社会关注、群众需求紧密相连的知识和信息传播给广大群众。以宁波市图书馆为常设地,由“名家论坛”和“市民大课堂”两大系列组成的“天一讲堂”定期开办每周一讲,邀请国内外学界名人就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现象进行透析,对传统文化与经典著作进行解读;立足于宁波文化特色,贴近百姓日常生活,围绕市民关心的热点话题进行面对面交流,让市民尽享倾听讲座、获取新知的乐趣。去年起,又全面启动每季一次“理论宣传普及周”活动,至今全市已举办各类宣讲达9350余场次,受教育群众127.4万人次。二是打造数字网络教育平台。通过改善教学设施、不断加强基层党校的硬件建设,目前宁波市基层党校教学设施全部达到“五个一标准”。各地普遍建立了现代“一卡通”联网图书馆,打造“e系列”数字学习平台,开设“e课堂”、“红色e博”和“e月谈”等载体。依托党校课堂、网络课堂、视频课堂、微型课堂、人文课堂“五大课堂”,形成了“集中学习+分散自学,统一授课+送学上门,理论学习+基地实训,网络教学+专家指导”的“四+四”学习模式。一些地方还通过开展“书香支部”创建活动,开辟“党员书架”、“先锋书屋”、“青年诚信书吧”等网上学习园地,不断优化学习环境。此外,全市各地还依托网上党校、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网、网上农民信箱、党建工作手机信息系统等,及时把科学理论知识发送到广大基层党员。目前,全市已累计建成3400多个农村远程教育网络终端接收点,有效实现了对农村、社区的全覆盖。三是打造特色教育平台。各地结合实际,积极创设讲坛、论坛、讲堂、热线、村干部课堂等特色宣讲平台,根据党员分布情况,借助当地一些文化阵地,使广大党员能在身边享受到教育。同时,市级各媒体发挥自身优势,通过开设专版、专题、专栏,目前市级主要媒体已形成了“创建学习型党组织”、“三江讲堂”、“理论专家访谈”、“理论季谈”、“第一关注”和“对话”、“透视”等一批理论学习教育名牌栏目、节目,为党员干部学习创造有利条件。余姚市针对新形势下人口流动频繁、集中教育组织难的实际,充分利用市公路运输有限公司客运大巴车的空间资源优势,开辟“传播人文知识、弘扬时代精神、展示行业风采、塑造文明形象”的“大巴车人文课堂”,不失时机地对流动人员进行潜移默化的宣传教育,积极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北仑区以读者公园为载体,建立读者阅览室、读者俱乐部、“读书长廊”等高品位阅读文化场所,开展了“我们节日”、“书香北仑”、“文化超市”、“阅读基地”和“读者之窗”等活动,树立快乐学、主动学和互动学的学习理念。江东区利用各类讲坛、论坛、学习会、读书会、交流会等平台及手机、网络等新载体,开设“红色讲堂”,提炼编写“微型党课授课10法”。该区福明街道从大部分社区是撤村建居之后形成的新市民社区的实际出发,建立了专门的“方言读书读报小组”、“学习小推车”,使党员教育更加规范生动。(宁波市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