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流社区教育助推城市发展
社区居民学习“南瓜饼”的制作
兴宁区望州南社区教育培训班活动现场。
北湖街道包粽子培训班。
中老年英语口语培训班。
社区居民学习制作美食。
长堽东社区2014年暑假手工课。
南宁社区教育学院日常化妆培训班
社区是城市的基本单元,一流社区教育是一流城市的基础和前提。
南宁,作为全国较早开展社区教育的城市之一。早在1995年,新城区(现已更名为青秀区)就成立了社区教育委员会,探索开展社区教育活动。
2001年,新城区(现已更名为青秀区)被确定为全国社区教育试验区;
2005年,由南宁市牵头,联合南京、成都、大连、常州、马鞍山等5个城市,历时三年完成国家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新时期城市教育综合改革研究》的子课题《发展社区教育,促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研究和实践》,并出版了理论成果《社区教育初探》;
2011年8月,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南宁市“发展社区教育 促进学习型城市建设”实施方案》;
今年10月29日,2015年全民终身教育活动周全国总开幕式暨全国学习型城市建设工作推进会在苏州召开。南宁市教育局在会上作了题为《大力发展社区教育促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发言,介绍南宁市开展社区教育工作的经验。
……
近年来,在市政府和市社区教育指导委员会的领导及其成员单位共同努力下,南宁市社区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为城市增强了魅力,为发展注入了活力。
目前,南宁市成立了1所社区教育学院、28所社区教育学校、131个社区教育基地。各社区教育学院、学校和基地已常态化地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区教育培训活动,努力满足社区居民的学习需求。
完善网络体系
确保社区教育持续有效推进
没有制度机制的保障,社区教育就落不到实处。
2011年,南宁市人民政府成立社区教育指导委员会,由分管教育的副市长任主任,市政府分管副秘书长、市教育局局长任副主任。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市教育局分管副局长担任。吸纳市直40多个部、委、办、局和6个城区政府作为成员单位。随后6城区政府、街道办、社区居委会先后成立社区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市、城区、街道办、社区居委会四级社区教育领导机构,指导社区教育基地、社区教育学校开展社区教育工作。
2012年在市区30%的街道成立社区教育学校,2014年提高到40%,2015年在70%的街道成立社区教育学校。初步形成了市级社区学校—城区级社区学校—街道级社区学校的三级社区教育学校,加强组织协调,促进资源共享,信息互通。至今,全市共成立了1所市社区教育学院,7所市级社区教育学校和21所城区、街道级社区教育学校。
2012年我市成立了16个社区教育试点基地,2013年通过评估,确定了其中10个试点基地作为南宁市社区教育示范社区立项建设单位; 2014年全市40%的社区居委会成立了社区教育基地;2015年,进一步扩大社区教育基地覆盖面,全市70%的社区成立社区教育基地。至今,南宁市共成立了131个社区教育基地,为市民打造一个“处处可学”的学习网络体系。
加强内涵建设
为社区教育发展夯实基础
为使社区活动有场所、学习有阵地,为发展社区教育创造良好的“硬环境”,南宁市社区高点定位,加大对活动场所的投入力度。
市社区教育学院、第一批社区教育学校、社区教育示范社区以及部分城区的社区学校、基地硬件配备较齐全,包括电脑、打印机、传真机等办公设备和培训教室、图书阅览室、计算机室、未成年人活动室等功能室,为开展社区教育工作奠定基础。
与此同时逐步完善制度,推进社区教育规范化发展。2013年,建立《南宁市社区教育课程和师资库》,共有10大类别、216门课程,每门课程都配有专业教师,进一步规范我市社区教育课程和教师队伍的管理;2014年,制定了《南宁市社区教育示范社区评估细则》,规范社区教育示范社区的建设。各社区教育学校、基地制定有经费使用制度、图书室、计算机室使用管理制度等,功能室有开放和使用记录本。
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居民知晓率和参与率
“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的现代教育。”“我们的生活丰富、充实,幸福指数越来越高!”每次走进南宁市的任何一个社区,都能听到居民们发自肺腑的感叹。
多年来,南宁市为全面营造社区教育和终身教育舆论氛围,以“社区教育活动月”等主题活动为推手,广泛开展了各类社区教育宣传活动,充分发挥社区学校、学习中心主阵地作用,紧密围绕当前形势和居民思想生活实际,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市民思想觉悟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据了解,每年活动周都要求各成员单位,社区教育学院、学校和基地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宣传终身学习理念;社区教育基地、学校积极组织居民开展生活安全教育、健康养生讲座、文化艺术培训、生活技能培训等一系列贴近百姓生活的活动,每年参加活动周居民约20万人次。此外,各社区教育学校、基地多措并举,宣传社区教育,积极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创设了良好的社区教育工作软环境,提高居民对社区教育的知晓率和参与率。2011年至2014年,南宁市连续4年获得中成协和教育局颁发的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优秀组织奖。“我经常在社区开展的培训学习中,学到了保健养生、文化艺术、家庭理财等和自己和家庭息息相关的内容,真的非常实用。”家住凤岭北社区的吴女士说。
灵活的形式、丰富的内容让社区居民学有所获、学有所乐,让居民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积极参与终身学习活动,提升了居民的生活观念和幸福指数,社区居民普遍认为,和谐促稳定,和谐促发展,身为社区的一员,理应献一份力,为建设属于自己的美好家园而共同努力。
促进社校结合
推进社区教育发展
对于家庭来说,社校合作,更能助力有关家庭议题的教育。通过社校合作平台,将有助于促进个人与家庭之间、家庭与家庭之间、家庭与社区之间的互动,对于实现家庭功能的最优化大有裨益。
2011年,在南宁市职业技术学院一分院挂牌成立南宁市社区教育学院,在南宁市一职校、三职校、四职校、六职校、南宁高级技工学校、市卫校、市委党校挂牌成立市社区教育学校。近年来,8所市级社区教育学院(学校)在活动周、寒暑假、节假日和周末,主动进社区或组织社区居民到学院(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市民教育活动,为南宁市社区教育的发展,促进学习型南宁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据不完全统计,从2013年至2015年7月,8所市级院校开放社区教育培训场有多媒体教室13个,报告厅4个,计算机室8个,烹饪、面点、美容化妆、瑜伽等实训室35个;提供了近200名专任教师作为南宁市社区教育兼职培训教师;到约145个社区开展茶艺、声乐、摄影、书法、化妆等培训活动共397场次,培训居民14530人次;组织居民9630人次到学院(学校)开展社区教育活动261场次。
与此同时推进社区依托附近学校成立社区教育学校,鼓励社区挖掘学校资源为社区教育所用。2013年,印发《关于在全市开展社区教育基地、社区教育学校建设工作的通知》,鼓励街道办依托大、中、小学和科研单位等建立社区教育学校,面向社区全体居民开展各类培训学习活动。目前南宁市共有10所社区教育学校是街道、社区依托周边中小学、职业学校建立的社区教育学校,比如,兴宁区民生街道办依托广西二轻技工学校、江南区江南街道办依托五一西路学校、沙井街道办依托了南宁市第三十八中学、良庆区玉洞街道办依托玉洞小学建立了社区教育学校,社区和所依托的学校共同谋划,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开展社区教育活动。
此外,南宁市还鼓励社区充分挖掘社区附近学校的资源为社区教育所用,这一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比如,青秀区东葛路社区,社区办公条件比较简陋,但是社区教育活动办得红红火火,主要得益于辖区内广西电大、广西艺术学校、南宁市第十四中学高中部、东葛路小学等单位的教育资源。他们把广西电大、广西艺术学校、卫生服务中心作为组织市民群众参加社区教育培训课程的学习点,开展系统的电脑、书画、摄影、声乐培训和养生保健知识讲座;将辖区内的东葛路小学、南宁市第十四中学高中部作为社区开展未成年教育活动的基地,开设青春期教育讲座等课程。目前东葛路社区的社区教育探索活动正在逐步地向各个单位、小区有序地铺开。
实行项目申报制
推进社区教育活动常态化开展
近年来,南宁市社区教育工作得到较好的发展,但受经费和人员匮乏、社区工作者流动性较大等因素影响,很多社区教育基地、学校开展社区教育的积极性不够高,社区教育活动未能常态化、系列化地进行。为此,我市做过不少新的探索和尝试,其中,以项目季度申报制对调动社区教育基地、学校积极性成效较为显著。
2015年2月,我市印发了《关于做好培训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要求社区教育学院、学校、基地每个季度申报一次培训项目,市社区教育学院、第一批市社区教育学校和示范社区立项建设单位每季度选择不少于1门课程,每周开展培训1次以上;社区教育基地和第二批社区教育学校每季度选择不少于1门课程,每月开展培训1次以上。社区教育指导委员会办公室将按照培训项目推进情况下拨经费。
据统计,仅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就已经审批培训项目567项,开课2048期、5163课时,培训人数约65449人次。培训对象以中老年、青少年为主,中青年为辅,培训内容涉及防火、防灾、防骗、急救、避险、食品安全等生活安全教育,中老年人保健、女性健康养护、口腔护理和季节养生等健康养生教育,文艺表演、书法、乐器、声乐、摄影培训等文化艺术培训,烹饪、面点制作、插花艺术、调酒、茶艺、文明礼仪等方面的培训或技能展示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培训内容丰富性得到提高,培训覆盖面得到扩大,培训人次急剧增加。
注重特色打造
倡导社区教育内容和形式本土化
社区学校及社区学习中心本身资源有限,多年来,南宁市充分整合区域内的教育资源,取得了好的效果。
对社区教育学校、基地提出“一点一品牌”的要求,让学校和基地加强调研,了解社情,提炼各自的特色,开设特色课程,建设精品学校,打造特色品牌,吸引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社区教育活动,把南宁市社区教育向广度和深度推进。经过几年的摸索,各基地、学校的特色逐步彰显。比如,北湖街道办的石桌讲坛,成为对居民进行惠民政策宣传,法律法规知识、科技知识、生活常识的宣讲与培训的重要阵地;一职校烹饪培训,尤其是南宁地方特色小吃的制作培训、教材的编写,让社区居民学到南宁地方特色小吃的做法,弘扬了南宁饮食文化,也促进南宁饮食文化的发展;邕宁区那元社区的“感恩教育课堂”已形成品牌,并被评为2014年全国“终身教育品牌”……
与此同时,春节、三月三、清明、端午、中秋节、重阳节等都是各社区教育学校、基地开展社区教育活动,对市民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契机,几乎每个节日,市社区教育活动都呈现一番热闹的景象。比如,西乡塘区万力社区春节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营造浓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喜庆节日氛围,举办了春联征联比赛;明秀南社区元宵节开展“百家宴”、文艺表演、游园、气排球比赛、邻里拖拉机、象棋赛等活动,促进邻里和谐互助,共建和谐家园等。
通过系列教育活动的开展,社区居民文化素养明显提高。文明的礼仪用语多了,低俗的粗话脏话少了;吟诗作画的多了,打牌赌博的少了;读书看报的多了,游手好闲的少了。走进每个社区、每个楼栋,感觉文化氛围愈来愈浓;走近每个家庭、每个居民,感受文化素养越来越高。
(南宁市社区教育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