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指导
  • |
  • 中国成人教育协会主办

保吉栋——做一名优秀的新型职业农民

作者:王玉娟   来源: 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2017年04月26日

  今年46岁的保吉栋是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景阳镇甘树湾村村民、大通县丰谷良种繁育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也是一名优秀的新型职业农民。在党的富民政策鼓舞下,他带领当地村民共同发展马铃薯产业,让山区农民种植的马铃薯走出家门,进入城市,变成农民赖以脱贫致富的“金疙瘩”,是村里首屈一指的实用技术推广带头人,也是远近闻名的致富能手。

  近些年,种植马铃薯、蚕豆成为大通地区农民增加收入的一个快速致富项目和重要的经济收入来源。但由于受市场等因素的制约,零星分散的马铃薯、蚕豆种植和销售势单力薄,无法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需求,难以规避市场风险。同时,种植和销售也存有一些无法解决的问题,比如个体种植,没有系统的技术指导,病虫害防治不力,马铃薯、蚕豆品质无法大幅提高,导致收购价格不稳,损害了农民利益。针对这种情况,在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大力帮助支持下,2008年3月,保吉栋创办成立了大通丰谷良种繁育专业合作社。

  为了让村民认识到成立合作社的重要性,使他们主动加入合作社,保吉栋等人到村民家中反复宣讲走合作社联合之路的好处,以及合作社可以提供的各种服务等。在他们的引导启发下,首批50多户农民愉快地申请加入了合作社。为了把合作社办得更加规范,起点更高,他们社制订章程,选举产生合作社理事会和监事会组成人员。同时,还坚持定期例会制度,及时听取社员意见和建议,为合作社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合作社成立后,在种植过程中遇到不少问题和困难,保吉栋深深感受到种植生产技能和合作社经营管理水平经验的不足。他迫切想汲取种植方面的技术知识和合作社管理经验。2013年,保吉栋参加了大通县农广校举办的新型职业农民中职教育,在学习过程中,老师们立足基础技术创新理念,采用基础理论、实践经验和技术交流相结合的方式,图文并茂,有声有色,丰富了学习内容,活跃了学习气氛,提高了学习效率。从种植技术到合作社的经营管理,保吉栋认真地学,用心去领悟,并将难点记录下来反复琢磨。

  在学到生产技术的同时,保吉栋明白了合作社发展壮大不仅仅是依靠种植经验和政府的扶持政策,还要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和营销策略,让自己的品牌走出去,让利益流进来,让农民的付出得到回报。

  保吉栋告诉我们,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不仅让自己获益匪浅,也让合作社的社员和村民们转变了观念,“自打农广校成立了田间学校,我们合作社的社员和村民在田间地头、实训基地得到培训后,生产技术有了很大提高,尝到了增收的甜头。原来我们搞个培训,大家都不当一回事,现在他们会主动问我,下一次的培训什么时候开始。大家在种植技术等方面主动交流,互相问长问短,比如苗出来后,询问‘我的那个苗种出来了,角角尖尖变黄了,那是得了啥病?’所以说,农广校的培育让我们合作社社员和农户,无论是从种植的积极性上还是种植的观念上都得到了很大提高。”

  保吉栋发现本地马铃薯品种单一,产量低,卖不上好价钱,他便想到依靠科技增加马铃薯的品质与产量,从外地引进了“陇薯6号”、“青薯168”等马铃薯新品种,采取土地流转的方式,建立了千亩种薯繁育基地,产量比传统种植提高了2倍。尝到技术甜头的他又陆续引进适合当地耕种生产的中、晚熟马铃薯优良品种10多种,特别是引进的航天育种“黑美人”马铃薯种薯,是普通马铃薯价格的10倍。

  合作社聘请了马铃薯、蚕豆种植专家授课、指导,进行统一指导种植、统一施肥方法、统一组织测土配方,确定肥料品种数量和施肥方法,经过多年的努力,合作社成员及周边乡镇的马铃薯、蚕豆产量提高了15%,品质也提高了一个档次。为了降低种植风险,有效预防各类病虫害的发生,减少种植户的损失,增加收入,合作社每年在年初,都自筹资金,聘请青海大学、大通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农业专家,马铃薯、蚕豆的种植专家,统一授课,对合作社成员和当地村民免费进行施肥、高效种植等方面的培训。

  几年来,通过保吉栋和合作社的组织,合作社成员种植的马铃薯、蚕豆,销售价格提高了5%,合作社成员及周围乡镇农民,每户提高销售收入8000余元,切实提高了马铃薯、蚕豆的种植效果,为大通地区进一步发展马铃薯、蚕豆产业,强化种植业在产业结构中的地位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促进了景阳地区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快了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

  合作社成员李元林把土地流转给保吉栋后,一公顷地每年能收入42元钱。他和老伴不但投资入股了合作社,而且还在合作社里干活,加上流转土地的承包费,相当于是双丰收。“每个月下来我一个人能挣到3000块钱,我老伴一天也能挣60多块钱。投资入股的分红下来一年还有两三万块钱。”李元林高兴地说。

  保吉栋说,合作社自成立以来,就实行二次返利机制,保证合作社成员的经济利益。在运行的过程中,严格按照规定的比例,在年终结算后,从利润中,拿出20%的利润,给合作社成员按照出资比例和农产品收购数额返利。

  作为一名新型职业农民,保吉栋懂得,合作社要发展壮大,必须要有技术支撑和保障。合作社以长期从事农作物种植、良种繁育的合作社技术员为主,联合省农科院专家、县推广中心、种子站的技术人员,建立项目技术合作体系。通过与科研单位、推广部门的合作,进行不同层次的业务培训、提高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在田间地头生产第一线解决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提高了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

  保吉栋不仅重视技术在增加产量中的作用,还注重规模化经营。刚开始种植时没有专业的机械,影响了种植效率,他果断决定购买机械设备,解决了生产效率低的问题。

  现在,保吉栋的丰谷良种繁育专业合作社,马铃薯种植已全部实行标准化、机械化及规模化的现代农业种植模式,粮食的商品率达到85%以上,机械化覆盖率达到100%。

  说到今后的发展,保吉栋胸有成竹,“作为新型职业农民,要积极响应国家对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改变传统的种植模式,进一步转变观念,调整结构,积极参与到发展农业现代化,深化农村体制改革的建设中来,真正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能创新、带动力强、极具创造力的新型职业农民,带动更多的人致富奔小康。”

  而今,在我省广大的农村牧区,涌现出了大批像保吉栋一样的新型职业农牧民,他们在充满希望的田野上大展身手,为新农村建设挥洒汗水,在奔小康的路上描绘自己的“蓝图”。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