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指导
  • |
  • 中国成人教育协会主办

我们为什么需要批判性思维

来源: 蒲公英评论网    发布时间:2015年12月15日

  今年5月,在韩国召开的2015年世界教育论坛上形成的《仁川宣言》,即《2030年教育: 迈向全纳、公平、有质量的教育和全民终身学习》中明确将“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协作能力”、“好奇心”、“勇气及毅力”视为所有人的知识基础。

  要理解“批判性思维”首先得厘清“批判”一词的概念。美国学者琼·温克在《批判教育学:来自真实世界的笔记》中说:“‘批判’不仅意味着‘批评’,还意味着能透过表面看到深处——思考、批评或分析。”可见,批判不仅是批评,更多的是思考与分析。批判就是通过对事物表面现象的思考与分析探究其发生发展原因的思维和表达过程。但在我们的语境里,“批判”并不是“思考、批评或分析”,很多时候是一种变相的表扬与自我表扬,也很少有像《现代汉语词典》里所解释的“对所认为错误的思想、言行进行批驳否定”的意思了。我们早已经习惯了顺从,习惯了人云亦云,失去了自我。

  新入职的教师往往迷信教材和教参,甚至跟着他人的教学实践亦步亦趋。而当教师工作了几年,读过几本与教育有关甚至“无关”的书以后,再回过头来审视一下,或许会发现以往所信奉的教材与教参是有问题的,在使用时需要仔细考究;对他人的课堂教学经验可以借鉴,但不能复制。

  琼·温克在谈“批判教育学”时,总不愿意给它下一个明确的定义,在她看来,定义往往会给人误导,将人引向死记硬背的“死胡同”,即便我们记住了定义,也会很快地忘记它,“除非这条定义成为你的一部分,而且对你十分重要”。也就是说,对每个教育者而言,都应该有自己的教育学与批判教育学,并且二者绝不能是固化的,而应是动态更新的。现在的问题是,我们“非常急于创建一个模式或框架,然后把信息塞进去”,很少意识到对教育教学而言,没有唯一的定义,更“没有唯一的批判教育学”。从教师的职业来看,批判思维是“让人们思考、解决并转变课堂教学、知识生产、学校的组织机构之间的关系,以及更为广泛的社区、社会和国家的社会与物质关系”,但是定义总是生成性的,比如“‘批判性的’并不意味着‘坏’,也不意味着‘批评’。相反,它意味着‘看到更远’,意味着内外反思,意味着更加深入地看到教学中的复杂方面。”

  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批判思维:不为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不崇拜权威,不迷信他人,也不迷信自己,不固守已有的认知和思考,不断地阅读、思考、交流,从不同的视角来审视自己的实践和理论,用辩证的眼光来解读他人的实践和理论,全方位地考察我们所面对的现实世界。没有“批评”与“批判”,就没有自我更新和进步,也就没有“好奇心”、“创造性”,就容易被假象所迷惑,看不到教育的价值和希望。

  一个习惯“批评”和“批判”的人,总会有新的思考和新的发现,这会让他激情澎湃、不知疲倦。而一个缺乏“批评意识”和“批判精神”的人,往往唯唯诺诺,唯命是从,不善于与不同的人或事打交道,试想一下,一个没有激情又不善于交往的人怎么可能让教育教学充满乐趣和挑战呢?(作者凌宗伟,蒲公英评论特约评论员,文章第72次入选“锐评”栏目)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