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近民意“零距离” 开辟邻里“新空间”
——公平街道社区教育学校拓展社区教育新空间案例
一、背景
随着城市化建设加速推进,成都市温江区公平街道辖区近年来玺龙湾、佳年华、千禧河畔等一批大型商住楼盘陆续交付使用,大量新市民不断涌入,社区教育资源配置人口规模、管理便利性和服务半径不相适应,现有社区居民活动中心大多功能单一,共享率普遍较低,辖区具备开展社区教育活动辐射半径较大的综合性文化生活场景、运动健身场馆较为匮乏,不能满足城市实际需求。
为迎接第3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胜利召开,积极回应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后市民对于文化娱乐和运动健康等社区教育活动场地的诉求期盼,全面提升城市形象和功能品质,公平街道社区教育学校主动请缨,率先在花都小学启动试点,联动学校、社区,以及社会组织,研究制定分批分阶段对外开放学校运动场措施,探索学校运动场地对社区群众免费开放路径,扩大社区教育活动的场地资源,社会反响强烈。
2020年7月15日,花都小学运动场地正式面向市民免费开放,不仅缓解了市民休闲娱乐和运动健康的需求,同时拉近了彼此距离、增进了相互情谊,提升了市民对政府及社区的认同感、满意度,获得了普遍赞誉。
二、工作措施
(一)破藩篱,打通物理“零距离”,创造齐抓共建“新空间”。一是一个机制明确责任。联动学校和社区,会商建立运行管理机制,完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明确“街道社区学校牵头、太极社区教育工作站为主体、学校作配合”的立体责任体系。二是两线宣导争取支持。线上依托微信、微博、QQ等新媒体推送信息2400余条次,线下利用公告、海报等载体印发内容1800余份,召开碰头会、座谈会等10余次,广泛征求学校、社区和市民意见建议,最大限度争取理解支持。三是三项举措打消顾虑。硬件上,隔离教学区与运动场,开辟专用通道,增设监控,安装夜间照明系统,配齐便民厕所和门卫室等设施,实现“一校两区”;软件上,投入专项资金购买场地公众责任险,为社区居民提供贴心安全保障;队伍上,以社区和执法队工作人员为主体,发动市民志愿者组建联合管理队伍,常态开展巡查管理,做到安全服务到位。
(二)建制度,拉近心理“零距离”,构建联动共治“新空间”。一是公约制。通过随机采访、座谈了解等方式,发放问卷调查100余份,征集市民意见建议45条,科学制定《花都小学运动场开放公约》,明确适用范围,定好责任要求,督促市民自觉遵守管理规定,主动维护场地设施。二是实名制。建立开放对象信息登记制度,市民可到社区或学校凭身份证领取准入证,现场提出健康管理和安全使用运动场设施的基本要求,对症调整下一阶段项目规划,实现运动管理科学高效。三是社会运营制。招引专业指导力量,开展面向市民的公益性文化、体育培训课程。
(三)强服务,贴近人际“零距离”,打造服务共享“新空间”。一是融入“健康+”。由第三方专业公司为400余名群众提供体质监测;同时,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结合市民参加各种活动,为市民免费提供健康知识培训、运动防护咨等服务。二是融入“服务+”。建立社区志愿者服务站,发动整合义工、大学生、热心市民等,利用周末、节假日等时机,组织开展卫生整治、文明劝导、法律宣传等志愿活动。三是融入“教育+”。建立终身教育培训站,在春、秋两季组织中老年人开展广场舞(操)、太极拳、舞蹈、合唱等专业体育及艺术培训;在寒暑假及周末时间,开展青少年体育、艺术类培训,助力提升青少年能力素质,着力将学校运动场打造成“全民健身、终身学习、全面发展、积极向上”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新场景。
三、主要成效
一是城市有变化。花都小学运动场地的对外开放,让辖区闲置的公服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为社区教育活动提供了更多选择,有力引导市民从“牌桌”到“操场”,倡导运动健康生活新风尚。
二是市民有感受。自7月15日首次开放至今,开展了“爱成都·迎大运”系列主题社区活动12场,组织儿童篮球培训23期,举办社区运动会、亲子活动、广场舞、太极拳等社区教育活动12场,累计接待市民13000人余次,邻里关系更加融洽,市民对政府、社区的认同感、信任度有了显著提升,幸福感、获得感和满意度有了较大增强。
现场活动组图
(作者单位:成都市温江区公平街道社区教育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