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社区老年教育 让养老成为幸福的事
老年大学是老年人拓展兴趣爱好、社会交往的优良平台。然而,由于教育资源相对有限,老年人上老年大学的竞争异常激烈,许多老年大学“一座难求”。“我们计划招生4000余人(次),报名时间为12月1日至31日,现在时间还未过半,报名表就被领走了3万多份。”
据调查,目前我国已有2亿多60岁以上老人,是名副其实的老龄社会。现在的老年人大多有知识、有文化、有阅历,视野开阔,兴趣广泛。许多人认为60岁、70岁还不算老,仅仅是处于临“老”状态,还属于人生的“黄金时光”,希望挖掘自身的潜能,做过去想做而没能做的事情,实现埋在心里的愿望。老年教育成为迫切需求,并作为继续教育的内容被纳入“十三五”规划中。而受中国人传统养老观念影响,以及现实国情的限制,绝大多数老人都会首选居家养老。在这种情况下,以政府为引导、社区为依托,推进社区老年教育,才能让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让养老变成“幸福的事”。
扶持社区老年学校教育。各级政府应鼓励和支持县区级老年大学或有条件的街道老年大学向社区延伸,在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前提下,设立更多的社区老年大学分校或辅导站,并在资金、税收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同时,建立社区老年教育激励机制。对参加社区老年大学的老年人视不同情况给予一定的学费减免,特别是对特困户家庭、失独家庭的老年人实行全免,从而鼓励更多的老年人参加社区老年教育,把更多的老年人从“麻将桌”、“棋牌桌”、街边上的“排排座”吸引到社区老年大学的课堂上,形成良性人际互动。
培育社区团队学习模式。由社区制定规则和日常监管,根据群众的爱好成立社区文化兴趣小组及文艺团队。比如,每个项目只要达到5人,就可成立兴趣小组;超过5人的就可成立文艺团队。政府协调师资,给予业务指导,并根据各团队的运行情况考核,给予一定资金支持。
丰富社区老年教育内容。教学内容与老人关注“热点”需求相结合,既要有满足“老有所学”和“老有所乐”需求的课程,也要有满足“老有所为”需要的课程。比如,政治类、基础类、技能类和特色类课程,如法规政策、文化知识、养身保健、乐曲演奏、民族舞蹈、交谊舞、信息技术、曲艺表演、家政、武术、书法、国画、剪纸、刺秀、乒乓球等课程。时下的网络学习、移动学习、微信微课、网上论坛、QQ聊天群等,也成为社区老年人富有时代气息的一种学习时尚。
推广网络学习模式。老年大学的教学形式,类似学校教学管理模式,难以吻合参差不齐的学员水平,结果可能是有的人觉得学习内容“吃不饱”,有的人却觉得“很吃力”。对此,可以利用网络等教学模式来进行老年教育。老年人可以自学知识,学完之后在线上进行互动,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协作式学习,取长补短。
只有政府、社区、社会三方协作,从老年人需求出发,共同努力,才能真正让老年人借助于老年教育,重新认识自己,参与和融入社会生活,让养老幸福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