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愿老年朋友都能“老有所学”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对加快发展老年教育、扩大老年教育供给、创新老年教育体制机制、提升老年教育现代化水平做出了部署。
《规划》提出了发展老年教育的五项主要任务。一是扩大老年教育资源供给。优先发展城乡社区老年教育,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开展老年教育,推动老年大学面向社会办学。二是拓展老年教育发展路径。丰富老年教育内容和形式,探索养教结合新模式,积极开发老年人力资源。三是加强老年教育支持服务。运用信息技术服务老年教育,整合文化体育科技资源服务老年教育。四是创新老年教育发展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老年教育,促进老年教育与相关产业联动。五是促进老年教育可持续发展。加强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培训,加强理论与政策研究,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近年来,上海老年人的学习热情日益高涨,参与各类老年教育的人数逐年增加。去年,全市参与各级各类老年学校教育的学员数达到73.4万余人。“十二五”期间,本市已建成市、区(县)、街镇、居村委四级老年教育网络,形成了老年学校教育、老年远程教育、老年社会教育三种教育形式互补的开放性格局。如今,老年人学习不必舍近求远,在家门口就可享受优质的老年教育。
不久前由上海市教委委托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开展的上海老年人学习状况调查研究也清晰显示:老年学习者生活满意度的总体指标明显高于未学习者。老年人参与学习,既可以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继续求得新知,又能建立和扩大新的社交圈,容易在人际交往中寻找到自我价值;与家人朋友相处的和谐指数等也可以随之与日俱增。
据市有关部门负责人披露,目前,全市共有4所市级老年大学、21所区县老年大学、44所系统老年大学分校、222所街镇老年学校、5139个居村委办学点和167个养老机构办学点。连续三年,本市分批扶持了17个区级老年大学、全市197所有条件的老年学校开展标准化建设,硬件条件大大提升。
读了国办印发的《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笔者建议,有关部门不妨再进一步,拓展工作思路与相关资源,通过开办和办好更多的“老年大学”、“老年学校”,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学习渠道和学习天地;让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和物质生活一样都能年年迈开步、年年有进步。可否也多多听取老年人和社会方方面面具有建设性和可操作性的意见建议,并把具有建设性与可行性的建议加以落实。
笔者在此不揣冒昧,就发展老年教育提出几点建议:
一是在有条件的社区文化中心或老年活动中心,辟出一个或几个场所,作为老年大学的分教学点,安排从教育岗位上退休不久、学识与能力均符合老年大学教学资格的老教师或其他有能力者担任师资,开设出若干门适合老年人“老有所学”需求的课程,以满足周围爱学乐学的老年人当一回“老大学生”的心愿。
其二,上海众多的成人教育机构和社会力量办学机构,曾经为满足青少年学生和在职人员学外语、学财会、学技能和提升学历等多种学习需求,发挥出了巨大而不可替代的作用,可谓功莫大焉。不过近年来,因为全社会公民外语素养能力已经今非昔比,有了大幅度的提升;青少年学生和在职人员的学历教育也不似过去那样需求量巨大。所以,均在不同程度上面临生源不足甚至难以为继的困窘。但现在机会来了,老年教育无疑是焕发办学新生机、赢得发展新动力的“蓝海”。尤其是社会力量办学机构,将吸收生源的目光投向越来越多的老年学习者;与此同时,不妨在师资队伍、办学定位和课程安排等方面尽快地“调转船头”转转型,在保证办学能够有所盈余的前提下,为周边的老年学习者提供“适销对路”的课程。相信这样一来,老年大学僧多粥少的困窘应该能有一个相当大的改观。而众多的社会力量办学机构也大可在老年教育这块“大蛋糕”或曰“蓝海”上有新作为乃至大作为。
其三,上海各高校近年来也相继办起了老年大学,主要对象是本校离退休人员。如有办学空间获办学余力,也不放吸收一部分周边社区的老年学习者,让高校的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和延伸至周边社区,进而让社区老年学习者分享到高校的优质教育。
最后,考虑到如今的很多老年人尤其是新退休的老年人,玩电脑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不少是电脑高手甚至是“大虾”。那么,老年教育也不妨来一个”互联网+老年教育”,这方面无疑更加有一篇大文章可做,而且可以做得非常精彩。
这些建议,或许不够成熟,不过或许也有一些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因子,值得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相关部门(比如众多的俄社会力量办学机构)考虑考虑,进而谋划谋划。
相信在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下,让老年人普遍“老有所学”这个美好愿景,完全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