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网络扫盲 让老人融入“互联网+”时代
——写在国际扫盲日之际
随着“互联网+”概念的推广,越来越多互联网应用正在改变大家的生活,网上理财、网上购物、手机打车……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便捷。但对于广大老年人来说,“互联网+”还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概念。
9月8日是国际扫盲日,21世纪的扫盲工作不应局限于识字教育,文化、科学等诸多领域都需要“扫盲”。网络知识的空白,促使不少市民利用身边的各种条件,开始对网络进行“扫盲”。
“银发族”遭遇网络盲区
“不会上网生活太不方便了,感觉自己被隔离了。”8月初,从内江到雅安照看孙女的骆有超老人向记者感叹。
骆有超老人今年70岁,年初在女儿的帮助下,注册了微信账号,平常与家人聊天,看看朋友圈里的信息。在身边只会打电话、发短信的老人们眼中,骆有超算是会上网的“时尚”老人了,可刚到雅安,本想在快餐店吃碗炒饭,在城区一快餐店被告知美团价格会便宜三元。因为不会操作,老人只好无奈离开。
“别人动动手指就能办好的事情,我们往往要花更多的钱去办,还要花费很长时间去排队、等待,最后还不一定能办好。”骆有超说,带孙女出去玩,他不会在网上叫车;平时到医院看病挂号,不会网上操作,也感觉比别人慢一拍。
“我注册了微信,但只会用语音,我知道手机能打滴滴,很方便,但我从来没用过,也不知道怎么下载和安装。”对于邓蓉芳来说,智能手机只不过是一部与家人联络的电话而已。
采访中,不少老人向记者表示自己被排斥在互联网世界之外,无法享受到网络带来的种种便利,感到被边缘化和无所适从。
中老年人在接触互联网和科技产品时,遇到的最大的障碍就是操作流程过于繁琐。
很多老年人也想学习使用电脑、手机上网,学习使用各种方便生活的新软件,但现实是老年人缺乏畅通的渠道学习新技术。家住市区川航小区的刘丛明说,他很想学着使用这些新技术,多次向儿子请教,但毕竟反应慢,儿子教了他几下没学会,就显得不耐烦了,他自己也有被嫌弃的感觉,不想学了。
相关培训帮助扫盲
虽然接触电脑两年,但赵平依然坐在老年大学的电脑班里,“平时最爱的是与老伙伴聊天,分享自己照的照片,网络改变了我的生活,感觉生活更充实了,社区的老年朋友看到我的生活很充实,就想要学习上网,我向他们推荐了老年大学相关教学资源,大家兴致很高。”
赵平是去年参加老年大学电脑班的,老人坦言参加培训的理由很简单,让自己老有所乐。
据悉,针对多数老年人电脑知识匮乏的现状,老年大学电脑班课程从教授开机、关机到使用鼠标、键盘,再到打字练习,最后教授上网看视频、查资料、聊天等,都是相关专家和志愿者教学。
“老年人的学习热情比较高,今年招生已经20多人报名。”老年大学电脑班教师杨虎说,自2013年开班至今已举办了8期培训班,惠及1100多名老人,课程一般帮助老人学电脑的硬件及操作知识,还会教老人如何网聊和网购等。
多方帮助走出“盲区”
“善用网络既能方便老年人的生活,不仅可以增加老人与儿女、朋友的沟通交流,消解老人的孤独感,延缓脑力退化等。”对此,我市社会学者李巫熙表示,政府、企业和社会多方帮扶,可以帮助老人告别“网络盲人”,真正享受到互联网带来的实惠。政府和社会组织应当提供更多的网络知识培训资源,满足老人的现实需要,同时在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等方面,要充分考虑到老人的实际情况,化繁为简、循序渐进开展教学。除了老年大学外,像社区也应当在“网络扫盲”中充分发挥作用,努力把课堂搬到老人“家门口”,方便老人就近学习,减少他们的奔波之苦。
“当然,目前网络科技产品都将目光集中在年轻人群体上,而忽视了老人的使用需求。”李巫熙说,建议现代科技应当增加便利性,让产品更普及,服务中老年群体,而不是让这一群体逐渐被“隔绝”。
在李巫熙看来,老年群体“触网”有必要性,这一人群庞大,如果他们能够真正与互联网时代对接,生活便利性提高的同时,从消费角度看,一定程度上还可增加市场需求、促进消费。但也要注意因为互联网的多元化,网络诈骗层出不穷,作为家人,儿女应当承担责任,为老人上网充当助手与“防火墙”;政府职能部门也应当加强网络监管,严惩各种网络不法行为,共同帮助老人健康、安全地享受网络生活,融入“互联网+”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