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指导
  • |
  • 中国成人教育协会主办

生活:退休了 失落和焦虑该何处安放

来源: 中国老年大学协会会刊    发布时间:2017年08月29日

  退休,是很多辛勤工作了一辈子的人不愿提及的字眼。退休后,有人退而不休,发挥余热; 有人乐观逍遥,休闲养生; 也有人孤独寂寥,过着空巢老人般的生活……不同的群体,也许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

  退而不休

  担任协会领导 为家乡人服务

  汤先生,原是一名厅级干部。要说物质生活,他“不差钱”,但几十年的军旅生涯,让他的生活非常有规律,做起事情来也是雷厉风行。几年前,他从岗位退下来后,曾有一段时间深居简出,每天喝喝茶,走访老友,这样闲云野鹤的生活,没几天,他就厌烦了。

  恰好,当时汤先生老家要在省会城市成立一个服务家乡人的协会,有关领导找到了他。他二话不说,便应承下来了。得益于他在职时积累的人脉关系,他将这个民间组织的协会,搞得风生水起,多次被上级有关单位评为先进协会。

  交谈中,汤先生告诉记者,现在他每天忙忙碌碌的,家乡人在省会城市打拼的人,只要有困难,他都会尽全力进行帮助。帮家乡籍企业家找项目、协助家乡领导搞项目推介会、协调企业家发展遇到的瓶颈问题……“感觉非常充实,有时候甚至忘记自己已经退休”。

  “之前一些同事,退休后身体出现高血压、高血糖等多种毛病,可是我身体特别棒,每天精力都特别充沛,人啊,还是有点事情做比较好。”汤先生称,老伴经常埋怨他,退休比不退休还忙,可看到他每天忙忙碌碌有事情做,她还是同以前一样,在后面默默支持着。

  无所适从

  心态失衡得了焦虑症

  与退而不休的“奋斗派”不同,一些退休人员变成了“沉沦派”,这主要是心态失衡引起的。钟先生,曾担任某地级市的处级干部,退休后,让他不能接受的是,退休后“人走茶凉”的生活。

  以前,身居要职的时候,每天找钟先生办事的人真不少,大家见到他都毕恭毕敬。可是退休后,大家对他的称呼也由“钟处长”变成‘老钟’,他心里的弯转不过来,退休半年每天早晨还是6点左右就起床了,泡好茶夹着一个公文包,就往原单位走,每次都是走到半路上才忽然明白,“自己已经退休了,以前的办公室已经是他人在办公了”。

  后来,一个从事化工企业的公司,聘任他担任公司顾问。成为公司一名普通员工后,钟先生面对新单位的“毛头小伙子”,他总是习惯指挥他们。一开始,大家都非常尊重他。可过了一段时间,他感觉“毛头小伙儿”越来越不把他放在眼里了,单位里的事儿也不同他汇报,他感觉自己每天坐在办公室,有一种无所适从的感觉,感觉自己特别尴尬。

  久而久之,钟先生同朋友聊天时,难免抱怨多多,不是说单位领导选人有问题,就是抱怨手下人的工作能力不强,还有就是表达对单位裙带关系的不满……这些信息多多少少传到了单位,更加激化了矛盾。

  上个月,他的身体出现了异样,夜里经常会莫名其妙地感到紧张,心慌气短、特别紧张时还会出现手抖的症状;原本睡眠不错的他,发现自己的睡眠质量越来越差,“夜里面睡得不踏实”。

  “是不是心脏不好啊?还是神经系统出了问题?记忆力下降要不要看看神经内科?”家人陪同钟先生跑遍了大大小小的医院,做了很多检查,但是得出的结论都是“没问题”。最后,当地的一位医生建议他到精神疾病专科医院去看看,“这应该是焦虑症”。

  乐观逍遥

  寄情山水 热衷动手又动脑

  摆球、开球,观察好球路后,王大叔微微俯下身子,左手架住球杆,瞄准击球,只听“啪”的一声,小球应声落袋。“好球,漂亮!”球友们纷纷喝彩。

  65岁的王大叔,对台球的喜爱简直就是痴迷,每天吃完早饭出门散步回来,等老伴绣完刺绣,老两口就往学习活动中心赶,刮风下雨都阻挡不了他们的脚步。一天要打上两场台球,打球的状态一点都不输给年轻人。

  谈起刚开始打台球时,王大叔称,他2010年从合肥一家事业单位退休后,身体特别好,儿子还没有结婚,也不指望他看孙子,家庭负担比年轻人还少。所以他同老伴,不是去旅游,就是在旅游的路上。

  “操劳一辈子了,退休了,就想给自己放放假,好好规划自己的晚年生活。”在旅游之余,王大叔还爱上了打台球。

  说起打台球,王大叔清楚记得,一次闲来无事,他到老年学习活动中心转的时候,发现不少老同志在打台球,他就想试试。接触后,发现打台球还真有意思,从此以后每天晚上的台球比赛成了他必看的节目,后来经人指点,再加上自己一点点琢磨,渐渐也找到了一些感觉。

  孤独寂寥

  坐公交车打发时间

  去年年前,杨伯伯从合肥某区的职能部门领导岗位退休后,加上老伴也离世了,他就搬到儿子家,同晚辈住在一起。可是,今年年初,儿子因公派往国外,一家三口去了澳大利亚,杨伯伯开始变成了空巢老人。

  “儿子刚出国的时候,每天都打两三个电话,跟我说说国外的新鲜事,嘱咐我每天早晨去环城公园锻炼,早饭、中午饭都在公园附近解决,下午打打小麻将,晚上自己做顿饭,日子还能凑合着过。”杨伯伯称。

  可是,随着儿子儿媳工作忙,孙子上学也紧张,他们从一天一次电话,变成一周一次电话,再后来一个月两个月来次电话,“实在熬不过,我给他们打电话的时候,他们都说忙,接着就没声音了。”杨伯伯现在每天都外出,坐坐公交车,不是为了去会老朋友,而是与乘客聊天,打发下无聊的时间。

  老年人社交被忽视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应用心理学系崔丽娟教授指出,老龄化社会已经来临,老年人的社交生活必须要得到重视。老人退休之后,不可能整天待在家,有些老人会替儿女带孩子,但这也并非老年生活的全部。要知道,孩子也是一眨眼就长大了。老年人也需要有自己的社交圈,自己的朋友。如今小区里都会有一些室外的锻炼场所,可以让人抬抬腿,伸伸手,但少了一些可以让老年人聚一起晒晒太阳,聊聊天的,围在一起的椅子。如果社区能有这么一个意识,给老年人开辟一些社交空间,想必也能深受欢迎。

  因此,崔丽娟建议,老年人需要有一些自己的生活圈,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在乐此不疲的充实生活中,自得其乐。而作为子女,也要记得,即使没有时间常回家看看,也要尽可能抽空给父母打个电话,报个平安,聊聊家常。

  父母和孩子是一生的羁绊,但在相处时同样也要保持合适的“距离”。互相记挂着彼此但又不要造成压力,才能把日子过得更舒坦。 “在充当父母、子女这些角色之外,我们首先是一个独立的人,所以,彼此尊重、彼此留有空间很重要。”崔丽娟教授说。

  “文化养老”跟上潮流

  老人们辛苦了一生,退休并不是结束,而应该是新的开始。老年人年轻时辛苦工作,或许自己有点兴趣爱好,但因为工作、生活的原因无法投入,那退休后的时光就大可以把自己的兴趣捡回来。还有些老人,可能原本并没有太多兴趣,那也没有关系,退休后时间多了不少,可以慢慢培养。

  “现在也有很多老年大学,老人可以去那里学习一下新的东西,培养一点兴趣爱好,在兴趣爱好中,感受生活的乐趣。”崔丽娟教授认为文化养老最值得推荐。

  当然,生活中也有很多老人对琴棋书画没有太多的兴趣,但又想找点事做,不希望自己与社会脱节。这时候,做志愿者也是不错的选择。 “社区、街道经常也会搞点活动,老人闲时去做一些志愿活动,帮忙张罗张罗也挺好。”崔丽娟教授说,志愿者是一种不求物质回报的行动,老人在做完志愿者之后,也能有一种心理上的满足。能感受到被需要、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对于退休在家的老人而言,这也是很好的心理调适。

  生活中,老人们总会感觉到自己跟不上潮流,被儿女“嫌弃”。这些失落的瞬间不断叠加,便增长了老人的失落和焦虑感。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