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为什么骗子更爱找老人下手
贵州特大电信诈骗,涉案金额高达1.17亿,警方抓获62名嫌疑犯。有些人还回忆起了自己也接到过各种骗子的电话,有时候识破骗子还尽情地调戏了对方一番。然而,面对骗子层出不穷的手段,人们不免还是担心,不知什么时候就着了他们的道。而这其中,老人受骗的几率更大。
的确,当今社会上的诈骗案件,特别是诱之以利的手法,有很大的比例都以高龄者为目标。老人很容易成为诈骗受害者,究竟是单纯的贪念作祟,还是因为他们更倾向于相信他人?
对于上述问题,香港教育学院的李田园(Tianyuan Li)和香港中文大学的冯海岚(Helene H. Fung)的研究发现或许可以提供若干线索。通过分析来自世界价值观调查组织(World Values Survey)的横跨38个国家的资料,他们发现年龄与信任感具有显著的正向相关性。具体而言,年纪越大,“一般信任感”(针对不特定的他人)与“特定信任感”(针对四种特定对象,包括:家人、朋友、邻居,以及陌生人)都显著提高。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较亲近对象(如家人、朋友)的信任感,年龄差异并不算大;对于较疏远对象(如邻居、陌生人)的信任感,其跟随年龄增长而有所提升的程度则更显而易见。如此看来,年纪越大,越容易相信他人。
在去年发表的研究报告中,研究者进行了两项主要实验。第一项实验要求受试者将照片中的人区分为三类:可信赖、中性、不可信赖。研究者发现老年人与年轻人都可以成功地指认出可信赖与中性的人,但对于那些看来不可信赖的人(照片中的人出现奸笑的表情、游移的目光,或后倾的身体等),老年人对于种种可疑的线索却显得较不敏感,也更容易将其视为可信任与可亲近的。
第二项实验则进一步要求受试者评估照片中人的可信度,并同时接受脑部的扫描。当年轻人看到某张不可信赖的照片时,其前脑岛区域出现明显的活动迹象,而脑中的这个部分一般认为就是所谓“直觉”的来源,其可协助我们诠释他人的可信程度与评估社会情境中的潜在风险或利益。有趣的是,当某张不可信赖的照片呈现在眼前时,相同的脑部区域在老年人身上却未见任何反应。
因此,老年人似乎倾向于忽略负面线索,而多以正向(但可能不尽正确)角度去体验周遭的人和事物,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劳拉·卡斯滕森(Laura Carstensen)将这种现象称之为正向偏误(positivity bias)。社会情绪选择理论主张,人到晚年会将和他人建立紧密的情绪性连结视为有生之日的首要目标,而信任他人无疑是和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重要前提;同时,对他人采取正面的重新评价也让老年人更容易信任他人,并更愿意向他人请求协助,以化解生活上因机能衰退所带来的种种不便,如此一来,信任他人也算是一种促进老年人调适晚年生活的应对策略。
但不幸的是,正向偏误也会带来不利的后果,其中之一就是让老年人更容易被诈骗集团锁定。不但陌生人不可尽信,美国的相关统计显示,发生在老年人身上的财务诈骗事件,有近半数的加害人就是老年人的照顾者或让老年人视之为朋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