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稳”字当头老年人理财安全最重要
为了减轻子女的赡养压力,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质,不少拥有一定积蓄或享有退休金的老年人会选择投资理财。老年人若理财安排得好,不仅能保证财富的保值增值,还能让晚年生活无忧无虑、增色添辉。反之,不仅蒙受经济损失,还会造成心理和生理的双重打击。
选择不同结果迥异
家住港窑路运河佳苑小区的64岁江阿姨多年前就开始理财,并从中受益良多。
退休前,江阿姨是一家国企的会计,受职业影响,她对理财有着较强的敏锐性。早些年股市红火的时候,江阿姨是证券交易所的常客,虽然投资不大,但由于眼光精准,几年下来收益不菲。2010年儿子结婚,新房首付、装修、买家具家电全是江阿姨出的钱。“幸好那几年在股市赚了点钱,若只靠我和老伴儿的工资,儿子买房时肯定要犯难。”
这几年,江阿姨的理财方向发生了很大改变。她向记者介绍说:“我现在已经不炒股、不买基金了,一是行情不好,二是年纪大了不想再承担风险。如今,我在广发证券买了一些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无风险,收益比存银行利息高;与此同时,我还在保险公司买了一份理财型保险,每年交一万,连续交三年,待65岁时就能取出来,收益还行;此外,我把剩下的钱定存在银行,虽然利率很低,但支取方便。反正,我不会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力求安全、稳健。”
家住镇镜花园的74岁雷爷爷最近则十分郁闷。2015年夏天,他行至东湖一路时收到一张某理财公司印发的宣传单,上面写着:存一万,年收益达8%,存2万,年收益达11%,存5万,年收益达15%……这可比存银行划算多了,雷爷爷看到传单上还印有“保本、安全”等字样,不由就动了心。之后,他把自己辛苦积攒的5万元养老钱存入那家理财公司。到2016年初,雷爷爷听说城区有几家理财公司破了产,十分担忧,想把那5万元取回来,可对方先是以“未到期”为由拒绝,后来又找各种借口拖延,直至如今,钱也没有要回来,更别提利息。虽然那家理财公司仍在经营,对方也一再承诺一定会本息归还,但雷爷爷想起这事就不舒服,“他说会给,却没有说个具体时间。我都这么大年纪了,身体也不好,万一生病要用钱可怎么办?哎,当初真不该贪心那点利息。”
注意规避风险
如今,市场上的各种理财方式或理财产品可谓是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若不进行深入了解,根本无从选择。从金融理财方面来说,理财方式有债券、股票、基金、外汇、保险、黄金白银、期货、现货等,从实物理财来说,理财方式则有房产、收藏等。
鉴于老年人进入晚年的年龄状况、相对有限的工资收入和病痛增加的身体情况,加之老年人接受新鲜事物不如年轻人强,这种种因素决定了他们是一个抗风险能力较弱的群体,于是,如何规避理财中的风险就显得格外重要。有专家指出,老年人在理财时首先应注意以下禁忌:一、勿贪小便宜。二、小心外币兜售。三、勿盲目为他人担保。四、勿涉足高风险投资。
除此之外,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还常有这类事情发生:老年人去银行存钱,却被误导把存款变成并不适用于自己的保险;或是如前文中雷爷爷一般,贪图高利,连本金都没了着落;或是不懂得量力而行,不能兼顾收益性与方便性,把所有的钱全部用于购买理财产品,在需要用钱时却陷入没有现金流的尴尬。
稳健安全最重要
中国农业银行三峡分行资深理财师宋双认为,老年人理财应优先考虑保证本金的安全,在能防范风险的情况下再去追求更高的收益。她建议:首先,老年人应结合自身情况,建议咨询专业的理财经理,寻求理财建议,制定合理的理财规划。其次,对自己的收入、预计支出及存款情况进行大致盘点,在选择投资时,尽量分散不同投资期限的产品。另外,应重点考虑投资产品的安全性,一般情况下,高收益往往伴随高风险。
采访中,宋经理还站在专业人士的角度,给宜昌的老年人提出了相对科学合理的理财方案。她建议在理财方式上老年人应首选一些容易投资、风险较低的理财产品,比如定期存款、货币基金、国债、银行固定收益类理财、黄金等低风险产品。还可以组合投资,如定期存款+银行固定收益类理财+黄金或是国债+货币基金+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