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老龄社会需要“宜家”式公共去处
针对所谓“老年相亲团”,今年10月初,一幅约两米高的《告顾客书》横在宜家家居上海徐汇店餐厅门口:“即日起餐厅开始实行先购餐,后入座的经营模式,只对用餐的顾客提供服务。”从此,餐厅入口多了几个身形高大的保安,每天从9点把守到下午5点,餐厅外围则用一排高高的餐桌将非就餐区与就餐区隔离开。
不少老人对宜家此举颇有微词,他们表示“我们只是想有个热闹的地方聊聊天”。实际上,从这种解释不难看出双方的矛盾所在——不少老人只是想找个聊天的地方,而餐厅自然是以开展经营为目的。
站在宜家的角度来看,要求“先购餐、后入座”似乎并无不妥,因为餐厅本来就是用餐的地方。站在老年人的角度来看,宜家餐厅原本是用免费提供休闲场所招揽人气的,现在转而拒绝无偿使用,难免从感情上难以接受。其实,这样的情况在很多地区都普遍存在,为了招揽人气,不少商家都开辟有公共休闲区,然而,大多都因人气爆棚而最终向外来者说“不”。由此暴露出的现实问题是,城市公共休闲区域严重匮乏,适合老年人活动的场所更是寥寥无几。
实际上,老年人去宜家餐厅究竟是相亲还是聊天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类似的公共生活空间“可遇而不可求”。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选择宜家 餐厅为活动场地,对于宜家来说无疑是一种“幸福的烦恼”:一方面,老人的认可是对品牌形象的一种宣传;另一方面,餐厅的接待能力毕竟有限。
在宜家因所谓中老年“相亲团”头痛不已的同时,真正应该反省的是基层政府部门,因为人气爆棚的宜家其实承载了一定的公共职能,而这显然是一家企业所难以承受之重。综观各类公共老年活动场所,要么交通不便、条件简陋,要么场地太小、物价过高,相比之下,宜家餐厅本身更符合老年人的需求,因此老年人才会将宜家餐厅作为休闲娱乐的首选之地。
作为一个经营场所,宜家餐厅很难对“零消费”的顾客做到笑脸相迎。老年人之所以顶着商家异样的眼光“占领”宜家,关键就在于他们很难找到更适合自己的活动场所,如果基层政府部门能为老年人提供更多舒适贴心的休闲场所,他们又何必在争议声中盯着宜家餐厅不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