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带娃,你害怕了吗
暑假里,公公婆婆太过思念钱儿,就接他去小住了几日。公公每天都在微信上汇报孩子的情况,让我们放心。某天他发来一组照片,我和韩先生看后狂笑不止。因为照片上钱儿的肢体动作,活脱脱就是奶奶说话时的样子。
视频通话时,婆婆得意地说:“你们给带的那些衣服太累赘,有领有袖,长裤短褂的,孩子穿着又热又不舒服。瞧我给买的,外贸店的东西,好看又实惠,孩子穿着可凉快了。”
我和韩先生相视偷偷做了个鬼脸,嘴上应和着:“是是是,挺好。”
钱儿凑上来像欢乐的小鸟一样,兴奋地大喊:“妈妈,我看动画片了,看了好多好多,太过瘾了!我还吃零食了,我昨晚十点多才睡觉。”声音里无法抑制的快乐,仿佛要从手机听筒里溢出来。
过后,韩先生问:“你郁闷吗?”
我一愣,郁闷?是啊,我应该郁闷的啊,但我为什么只剩狂笑和欣慰了呢?我的郁闷去了哪里?
曾经,我是挺介意这些事情的。
孩子的穿衣打扮,不止要舒适好看,还有一些健康和安全考量。比如,因为家里和车里都习惯把空调开得很冷,所以我很少给孩子穿无袖的衣服,免得肩膀受凉。比如,去上学蹦跳奔跑容易擦伤,所以我很少给穿膝盖以上的短裤,穿运动鞋的概率也远远高于露出脚丫的凉鞋。孩子不穿校服的时候,每天除了睡衣和家居服,通常我还会给准备两身衣服随时更换。我喜欢孩子时刻保持整洁美观。
在审美方面,我希望孩子从小就有自己的审美取向,我们小时父母一直灌输的专心学习、不要追求穿衣打扮这种理论,回头来看实在有失偏颇。把过多精力放在装扮上固然过分,完全不花心思在这上面成年后也会是另一种苦恼。对自己得体的外包装,是一门值得从小就修习的学问。
日常生活我也有一些相对固定的要求:几点睡几点起,以何种频率看动画片玩游戏,零食与正餐的配比以及品种的选择,等等。
我相信,每对父母都有着自己固守的一些育儿原则。而自己带娃的这部分人,比如我们,原则就相对更多一些,更细致一些。否则,孩子生活不规律,习惯参差,照顾他们的难度系数会不断增加。而一旦孩子的好习惯形成,日常运转就顺手和轻松多了。
在过去的几年,逢孩子跟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相处时,我们总是有意见相左的时候。虽然大家都保持着礼貌的克制,但心里或多或少是会不爽的。我以前总觉得老人纵容孩子,其实是对我们和孩子一种极大的不负责任。他们觉得自己疼孩子,因此就在假期或短时间相处过程中,对孩子无节制地娇惯和放纵,导致的结果就是:当孩子在短暂愉悦后,回到原本生活中时,需要我们花相当一段时间的心力去扳正那些与自己要求不符的习惯。这个过程,对我们和对孩子,都是一种精神折磨。
然而,在某一个瞬间,我的看法忽然变化了。
公公婆婆来家里看孩子时,公公抱着金子哄睡,因为平时接触毕竟少,金子有点认生,在公公怀里睡不踏实,睡了醒,醒了睡。公公就那么抱着,弯着腰,僵着胳膊,保持一个姿势不敢动,有时情不自禁地用额头蹭蹭金子的额头,直到孩子睡醒。
公公素来是严肃的大家长形象,据韩先生说,他小时候公公对他非常严苛,少有肢体接触的记忆。因此这样温柔而又亲昵的场景,怕是只有在第三辈身上才得以见到。公公抱着金子的画面,长久地出现在我眼前,一时间我就理解了隔代亲的含义。换作以前,我定然会说:睡着了就把孩子放下,别养成老抱着睡的习惯,再说您的腰也受不了。但那时,我并没有,只是任由他就那么辛苦却又甜蜜地抱着。
母亲曾说过,父亲抱着钱儿和金子,总能想起我小时的样子。我想,那时,怀里到底抱着的是我,还是我的孩子,对父亲来说仿佛是件有些恍惚的事。不知公公是否也有相似的感受,然而他们终归是把未能给予我们的温柔和爱,都倾注给了我们的下一代。
我于是也问自己,内心深处,对老人用他们的方式溺爱孩子,我的不认同到底只是来源于这种行为对孩子的危害,还是来源于他们有可能把孩子对我的依赖和爱分走了一部分?答案是仿佛兼而有之。我们自己一手带大的孩子,如果按照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的方式生活,也长得蛮不错,好像我的权威性,以及在孩子心中的独占地位就受到了那么一点点威胁。想到这里,我不觉如释重负地笑了。
我可以维护自己的“霸主地位”,可孩子他是一个独立的,有着健全人格的个体,我并没有资格剥夺他享受长辈宠爱的权利啊!同时,我又怎么忍心去剥夺父母辈对孩子竭尽所能示爱的权利呢?
经历了这样一小段脱离父母管辖的日子,我发现钱儿身上多了一点小狡猾、一点小放肆、一点小霸气,以及数不尽的欢乐。相比之下,那点与我要求不合拍的小毛病,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了。唯一的后遗症,无非就是回来后收心时间的长短。孩子其实并不那么容易就迷失方向,回归到规律生活,并没有预想的那么难。而且,不知为何,我觉得他从爷爷奶奶家回来,比原来舒展熨帖了,就像一部需要送去4S 店保养的车子,保养完毕出来时,又是闪闪发亮的一个。韩先生说,大概是因为,在那里他可以放下所有的约束,尽情地放纵,因而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休息和放松。这样的经历,其实也是我们人生中需要尝试的。
不同的画风,代表不同的爱。爸爸妈妈的画风,是有规制而颇多约束的那款;而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的画风,则是无限溺爱,相对没原则的那款。让孩子长期处在某种单一画风中而错失另外的风景,委实是种莫大的遗憾。不妨就让孩子时常有在老人怀抱中,尽情享受放纵的机会,让他们体会来自父母之外的无限包容与爱。如此,当他们回到忙碌而又规律的生活中,才更有前进的动力,以及美好的期盼和向往。
而且,作为独生子女来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几乎简单到只有两种:父母和陌生人。中间没有过渡,是一种有些遗憾的情感体验缺失。然而那些在大家庭佑护下长大的孩子,却有更多的亲情体验,有更多介于父母和陌生人之间的可亲近之人,更易于有安全感,更觉踏实。孩子呢,也借由这种亲情纽带,理解了家族的概念。背后的大家庭让我们觉得自己不是孤军奋战,而是倚靠着广阔的后方支援。这种踏实,让人走得不犹疑,没有顾虑,甚至有点肆无忌惮。
每次回韩先生家,他家里的亲戚们都会就着我们的时间约着一聚再聚。在家做上一大桌饭菜,或是去饭店聚上一个下午,再不然在我们的小院子里支上炭炉,扛上一大桶啤酒,热热闹闹地坐在一起,串肉的,处理海鲜的,炉火红彤彤,大扇子扇起来,香味随着笑声传出很远。
每当这时,钱儿就像一只欢快的小鸟,屋里屋外地飞着。一会儿张开小嘴,任姑姑给塞上刚剥好的一把松子,一会儿偷喝二爷爷给倒的可乐,一会儿又拽着奶奶去摘石榴,再不然,就是号召大家都停下手里的事情,专心听他讲一个别人根本找不到笑点,他却笑得前仰后合的笑话。
孩子在这种相处中所得到的快乐与几不可察的自信与踏实,是我们无法估量的,也是仅凭父母自己,无法给予他们的。
只愿我们的孩子,能有机会体会更多来自大家庭的温暖。那些无节制的爱与被爱,付出与被呵护,都会是他们人生路上无论何时想起,都充满感动的力量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