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指导
  • |
  • 中国成人教育协会主办

我的家庭教育研究叙事

作者:康丽颖   来源: 人民政协报    发布时间:2017年01月05日

  2016年,是我系统开展家庭教育研究的启动之年。10月23日,在北京市教工委、北京市教委和首都师范大学领导的鼎力支持下,我们成立了首都师范大学家庭教育研究中心。成功举办了“超越个体经验的家庭教育研究”高层论坛,吸引了一批志同道合的研究者,开启了系统的家庭教育研究之旅。

  我个人认为,家庭属于私人领域,传统的家庭承担着劳动和生育双重任务,但现在则不然,儿童的家庭生活已和社会生活建立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儿童的生活既得到了社会的关照,同时也受公共生活的影响。在大众教育时代,我们不愿看到家庭教育被学校教育和精英教育所裹挟,我们希望作为私人领域的家庭能够保持一种教育警醒,坚持一种教育自觉,能够给儿童提供丰富的、具有个性化的教育,能够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才。

  2016年,是我的家庭教育反思之年。那些尘封在记忆中的往事突然回到了现实:已逝去的亲人,包括我的父母,外祖父外祖母,祖父祖母,都重新走进了我的生活,于是那些温暖的画面时常浮现:我3岁时外祖母“爹有娘有不如自己有”的教诲,经常在耳边响起;80多岁的祖母坚持读书看报,从不接受我们的照顾,耄耋之年仍给我们做棉衣棉裤;40多年前一家人聚在餐桌前吃饭,父亲总是在吃饭的时候发布“家庭教育宣言”,讲就餐规矩,讲接人待物礼仪,讲做人做事道理,指导我们课外阅读。

  父亲总是在夸奖我们姐弟三人时分派家务活,在父亲的激励下,七岁的我学会了洗衣服,还在八岁时和九岁的姐姐一起粉刷房子,我们总是开心地去做饭、洗碗,打扫卫生。父亲习惯发现孩子们的优点,并欣然接纳我这个当年有些叛逆的小女儿,在父亲的包容、慈爱和理解中我度过了快乐的童年。

  年末岁初,那些温暖温馨的记忆让我潸然泪下。岁月永远不会侵蚀生活中的善良和美好。在回顾与反思家庭生活的教育体验时,我突然意识到,他们已在不经意间,将这些家风传递给了自己的孩子,而我也一定会传给我的孩子。

  2016年,也是我女儿家庭教育研究的选择之年。11月中旬,当远在欧洲读博士的女儿告诉我,她将“拉美移民家庭生活中的教育选择”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时,我似乎有了一种“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感觉,满心欢喜甚至还有些小激动,我希望她能整理国内流动儿童家庭生活教育选择的资料,尝试做一些比较性的思考。国际化的家庭教育研究悄然在自己家里展开,是我始料不及的,对此我充满期待和憧憬。

  2016年,还是我的家庭教育研究规划之年。作为大学的教育理论工作者,我们要深刻领悟并贯彻习总书记关于“重视家庭、家教和家风”系列讲话的精神,承担家庭教育研究和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主体责任。我和我的团队将着手开展系统的家庭教育理论建设;搭设互联网+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平台,推出家庭教育微信公众号,发布原创性家庭教育研究成果;同时还将进行北京市家庭教育数据库建设;开展五个群体“家庭生活中的教育叙事研究”;开发系列家庭教育慕课课程;我们还将建设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创新试验区,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培养专业化的人才。

  2017年的阳光已经悄悄地照射进来,我会尽我所能,和我的团队一起努力探索,去满足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需求,让每一个家庭,因专业的教育指导而和谐,让更多的儿童,因科学的家庭教育而幸福。(作者系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首都师范大学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Baidu
map